说起广西博白县,很多人脑海中马上就会出现“客家”两个字。据统计,全球约有万客家人,而博白就有多万,客家人口占全县总人口超过70%,是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县,难怪全县通行客家话。
问题来了——博白那么多客家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关于客家源流,有这样的描述:“原本的汉族中原人士,历经五次大规模的迁移,在南方多地逐渐形成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显然,客家人,汉族,从中原而来。
那么,客家人何时开始进入博白的呢?虽然没有确切史料可考,但总是绕不过魂牵梦萦的“珠玑巷”。
“江夏源北国,珠玑流南疆”,每一个客家人的族谱上,都会注明源于“珠玑巷”。
珠玑巷,原称敬宗巷,位于韶关南雄县城北部偏东,地处梅岭与南雄县城之间。唐代张九龄奉诏开凿大庾岭路,梅关驿道就成了南来北往最为重要的通道,更是中原百姓避乱的生命通道。作为翻越梅关进入岭南第一站的珠玑巷,则成了客家先辈口中所说的“落血地头”。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和一些族谱记载来看,客家先辈多是魏晋、隋唐宋时期从中原向南迁徙,原因多为躲避战乱、作官宦游、贬谪流放等,他们先到江西、福建等地,而后进一步南迁至广东。而博白客家人则大多就是在明、清两代从赣南、闽西、广东迁徙而来,并在此繁衍生息。
赣南、闽西、广东与桂东南的博白相隔千里,路途遥远,而且行程艰难,那么博白客家先辈为什么不辞辛苦、远道而来呢?
首先,为了谋生,寻找新的生存点。明清时期,赣、闽、粤地区人口急剧膨胀,出现了人多地少、生存艰难的局面。因而许多人不得不远走他乡,另寻他地求生存。第二,社会动荡,为了躲避乱世。明朝时期内有不断战祸,外有倭寇之患,许多人为了逃避世乱,纷纷向外迁移。第三,组织移民。明清时期,朝廷多次派遣重兵镇压广西瑶民起义,造成人口减少,广西渐成人烟稀少的荒凉之地,朝廷向桂东南等地移民。
无论是自愿迁徙,还是朝廷驱赶,这么多的客家先辈为什么会选择博白作为其迁徙广西的居住地呢?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
第一,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地处广西东南的博白,东与玉林陆川县相邻,东南与广东廉江市毗连,南与北海合浦县相依,西与钦州浦北县交界,北与玉林福绵区接壤,有南流江贯穿全境,自古以来便是两广的交通要道。
客家先辈有的溯西江而上,至梧州藤县进入北流河,经容县、北流,过鬼门关,再沿南流江顺流而下,到达博白;也有绕行琼州海峡,进入北部湾的合浦,再溯南流江而上,到达博白。
第二,博白虽然属桂东南丘陵区,虽多丘陵、山地,但也有平原、谷地、盆地,土地肥沃,且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度,光照充足,非常适合水稻、木薯、甘蔗等作物,生产条件较好。
当时的博白尚有大量荒地可供开垦,正是这些荒地的存在为客家先辈的迁入提供了生存环境,因而在明朝时期出现了客家人迁徙博白的高潮,输入人口高达二、三十万。
在博白定居之后,客家先辈凭着他们掌握的技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心协力,垦荒种植,很快就使这些穷乡僻壤兴旺起来,成为一方乐土。
因为风俗和语言不同,客家先辈从不与当地土著混处,而是集中同居一地,同心同德,互助互济,抱成一团,因此,任凭岁月变化,客家人的血统、语音、习俗和文化基本保持不变,而且得到很好的传承,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且不混同于周边文化的独特民系。
木必有本,水必有源。博白客家人极重视族谱,并以中原祖根为自豪,把祖宗的“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作为座右铭,常常以先辈为榜样,学习先辈的创业精神和成功经验,他们敢闯敢干,而且还特能吃苦……
时至今日,博白依然还保留着完整的客家方言和风俗,还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南采茶戏、以及乡傩歌舞、木偶戏、客家山歌等,依然还保留着独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群,还有一大波客家美食等,使得博白充满了浓郁的客家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