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广西历史人文记录与阅读广西的山水,探索的 [复制链接]

1#

学过初中历史的都知道,公元前年,秦始皇征平南方百越,岭南区域从此正式进入华夏版图,实行郡县制,开设三郡:南海,桂林,象!

按现在史学家研究出来的结果,通常认为,南海郡大概是现在广东大部,桂林郡大概是现在广西大部加广东西部一部分,象郡则大概是现在广西西部靠贵州,云南,越南这一半圈下来的范围。如果用地理地形图来讲,实际上,岭南三郡就是南岭的五岭和云贵高原东南的大山所围出来的一个区域。

当然,因为部分区域现在已经属于外国,也就不多提了,大概就是这么情况。

虽然岭南三郡同时设置,但在历史发展中,却各有不同。

南海郡,这个建制,先不论他的区域大小是如何变化,单是“南海郡”这个名称,一直到隋唐时期才结束,从历史人文来讲,秦到现代发展的脉络还是比较清晰,一直有所延续。如广州周边,一直是区域的中心,南越国墓的发现与发掘,文献记载,相对丰富一些,现在就番禺、龙川、博罗、四会这四个县名,都已经明示了这区域有着二千多年的延续了。

桂林郡,这个名称,使用到晋代就基本结束了,现在按区域划分,算是广西区域的历史沿革,但历史对这个桂林郡的记载,就有所模糊了。从一开始的秦,到南越国,再到汉置九郡,这里变化都很大,历史发展也比较纷乱。不说文物发现,就是文献记录都是缺失,或是混乱的。比如桂林郡郡治,郡内所置各县,位置都很少有能定性,定位的。不过再怎么样,这秦代桂林郡或多或少都是能找到一些记载的。

象郡,这个建制的时间就短了,仅仅是秦到南越时期,即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止。关于他的历史,后世就比较模糊了,不说历史文献的记载,就是传说都不多,现在连当初的象郡的范围,郡治在哪,有设几个县,等等,哪怕是秦以后各代,这片区域的是如何发展的,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里都没有记录的。

那为什么岭南三郡,从东到西的历史记载恰好也是从详细到模糊的呢?

都知道,汉武帝平南越后,把岭南三郡重新设置划分为七郡(九郡)——南海、苍梧、鬰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崖、儋耳)。

从这个建制都可以看出,其中,建制最稳定的,就是南海,并且因为地理环境条件,此处也一直是岭南发展中心,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历代中原王朝对此区域控制也比较紧密,所以历史记载都比较清晰。

其次就是桂林郡了,这里正是岭南东西交界,历代各种事件影响下,区域内的历史也是东边详细西边模糊。也就是广西东部一带,历代中原王朝控制程度深,影响广,所以这一带的历史记录不说详实,那也起码是有所记忆。

最次就是象郡,这里山高林密,自古都是少数民族先民聚居,受中原文化影响弱,接受汉文化程度比较低,总体开化程度晚,也是历代中原王朝长久以来,都不能直接控制的地方,所以对这片区域的历史也就没有形成系统的记载。

直到唐朝,因为盛世,曾经的桂林,象郡区域的历史才渐渐有更多的记录,如唐时在现在广西西部一带实行的是羁縻制度,说直白一点,这种制度就是高度自治,权属中央王朝,行政区划制度在这里体现很弱,仅有个名头而已,是“皇权不下乡”的地方,主要由地方首领管辖地方事务,这也是古代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特点之一,因为汉文化接受程度不高,区域还是比较封闭,外人不容易了解地方的各种人文,也就留不下多少记忆了。

到了宋代,又历经狄青南征事件,此后,开始大量实行分封的土官制度,并且分封了大量的有功将士在当地,实际上也成为了宋朝的垦边军队,和当地世居民族交融,汉官体系的发展,也强化了行政区划制度,最后把西部一带稳定于中原版图。这也是后来的“改土归流”的基础了。这些将士基本上都来自中原地区,山东为多,他们的留驻,又多少都带给当地一些中原文化,渐渐的也就有了一些史籍记载。

再到后来的明代,各种历史环境下,明王朝接管这一带,加强了管制,在一些区域也进行了部分的“改土归流”,使得儒学,中原汉文化更加深到入这片区域,交融程度深了,一些文官,史官也渐入当地参与施政,自然就使得当地很多事情被留了下来。

清代,则是区域历史记录的新开端,清王朝以官方的名义,要求各地注意编修地方史志,并作为政绩考核内容之一,同时,随着地言“改土归流”政策的深入,直到民国时期的完成,更加注重地方历史的研究与记录,自此,为后世了解广西各地,特别是西部一带区域的历史提供了一定的历史资料。

不过,因为一直以来记载的缺失,现在各类史籍记载,详实的也不过是近数百年的事情。往前还是比较简单,罕见的。正如现在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整理收集的广西各地的地方志,也有个现象,越是往西的地方,越难见有留存;越往东的地方,资料也就越丰富。

当然,也正是这样,加上区域在地理上的特殊性,广西的历史故事才有更多讲法,从古地方志上看到的本地历史也更为精彩和有趣。

专注广西地方志,讲讲广西过去的!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