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节吃饺子,过元宵节吃元宵,过端午节吃粽子,过中秋节吃月饼……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古代先祖在给我们留下意义非凡的节日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饮食文化。每一个节日,都有与之相关的标志食物,传承独特的饮食习俗。历代文人墨客对此多有描述。近年来,有两句诗广为流传:“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这两句诗被认为是对中秋月饼的描写,果真如此吗?
元宵
在网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搜到一首宋代大文豪苏轼写的题为《月饼》的诗: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
但是,查阅资料,你会才发现,这首诗是后人改写的。苏轼确实写了一首诗,其中含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两句。但是,不但内容大相径庭,题目也并非《月饼》。原诗如下:
粽子
留别廉守
苏轼
编萑以苴猪,瑾涂以涂之。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
好在真一酒,为我醉宗资。
那么这首诗中“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是不是写的就是“月饼”呢,在《中秋诗会》上,蒙曼老师为我们解开了疑惑。
月饼
诗中“萑”huán,是一种芦类植物。苴chá的意思是“包裹”。瑾涂指的是黏土。蒙曼老师说,这首诗前两句意思是,把猪肉用芦苇包裹起来,外面涂上泥巴,干什么,他要烤乳猪。后两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其实当时苏轼吃的不是月饼,但今天人们常用这一联来形容月饼。
我们进步一考查,会发现,“月饼”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所以,即使当时吃的是月饼一类的东西,但当时也不叫月饼。当然,月饼与中秋节是紧密相联的。
赏月
据考证,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了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那么苏轼的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中的“小饼”,即“宫饼”,应该是后来月饼的雏形。虽然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也就是说,“月饼”是明代才出现的。
刘伯温
据传,月饼能够成为中秋标志食物,还有一个与起义有关的传说:元朝末年,民众不堪元朝的残酷统治,准备起义,奈何朝廷官兵搜查严密,各路反抗力量之间无法传递消息,刘伯温便散布谣言说冬瘟将盛行,提前吃月饼能预防,并将写有“八月十五起义”的字条放到月饼馅里,然后将月饼送到各地起义军中,到了中秋这天,起义取得重大胜利。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便将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从这时候开始,月饼才成为八月十五的标志性食物。发展到今天,象征团圆的月饼,不但是中秋节的必备食品,也成为了亲友间的馈赠佳品。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