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广东省合浦县农业职业学校在张黄 [复制链接]

1#
合浦农校建于年。初名合浦县(含今北海市、浦北县)第一职业学校,未几,改称合浦县农业职业学校,以后再改称合浦县农业学校,简称合浦农校。因校址在今浦北县张*镇,故又称张*农校,是广东、广西两省(区)最早的县办农校。自建校至合并于钦州农校,历时十九年,毕业的学生有初农15个班、高农8个班约人,他们将所学的专业技术用于农业生产,为发展合浦县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年,我受庞家槐校长之聘,来校任教至解放前夕,对当时学校的情况有所知道,现将记忆罗列于后,以供参考。学校筹建情况年冬,张*乡的余秉衡、李海东、刘浚明、冯庆荣、李立臣;旧州乡的吴质平、潘惠亭;安石乡的容瑶圃、容家彦、秦士锦、陈礼昭、陈冠西;马栏乡的*凤池;龙门乡的张文冲和白石水乡的梁文光等地方人士,倡议在张*街办一所中学,定名为合浦四中(当时合浦已有广东省立廉州中学和北海、福旺、南康的合浦一中、二中、三中,张*办成中学,应排为合浦四中)。倡议一发出,各乡父老认为在张*办一所中学,子女可以就近上学,不用远行至廉州、北海、福旺、南康去读书,既方便照顾他们,又节省学杂费用,因而热烈拥护,并乐于赞助。这样,张*办中学的事很快就决定下来。为使中学早日办成,倡议者就组成一个兴学会,筹划办中学的一切事宜。兴学会组成后,群众纷纷认捐钱捐谷,大族的还以公产田的租谷献出一部分作办学经费。正当群众认捐高潮时,兴学会的成员想起现在第四集团*任*长兼广州市公安局长的石埇乡香翰屏先生,因他常与广东省*府的官员有联系,又关心家乡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地方人士对他也很敬重。张*办中学的事,应向香*长汇报,可以依靠他的力量,易于取得省教育厅的批准,利于学校的建设和今后的发展。于是,就选派余秉衡、李海东、吴质平等人为代表,前往广州谒见香*长。香听了汇报后,表示非常赞同,也提出了意见。他认为合浦现有四所中学,已满足全县青少年入学,多办中学,目前似无必要,不如办一所职业学校,使青少年有机会学到一门技术,从事生产,不至于出现毕业后无法升学而临于失业的现象,而且对振兴地方经济亦有利。香*长的意见,代表们没有异议,回来后将此行情况向筹委会汇报,大家对香*长的意见亦感有理,就决定将筹办中学改为办职业学校。经过大家充分研究分析,认为张*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素以盛产稻谷、甘蔗、水果及竹、木称著,办农业职业学校,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一致认为办农业职校最为合适,并决将张*街上的天后宫作为校址。开始先建至平方米的教室和办公室,又将张*中心小学合并,利用小学的一部分校舍。学校筹建就绪,遂于年秋季首次招生。首任校长是常乐人、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蚕桑系毕业生蔡李楠。开学后蔡校长又聘请他的同学、玉林人蒋荪平当教务主任。年6月,蔡校长辞职,由中大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的庞家槐继任,直至年6月。学校经费情况合浦农校建设伊始,最大的问题是办学经费不足。起初说是办中学,各乡群众踊跃捐钱捐谷,数目颇为可观。后来改办农校,不少人认为办农校无大用处,已认捐的钱谷不愿交,或拖欠,或少交,地方*府又不拨款,经费十分困难,因而设备非常简陋,师生教学积极性很低,教务主任蒋荪平见状即中途退聘,蔡校长亦束手无策,地方人士也认为事情难办,学校几至解体。年7月,庞家槐在中大农学院毕业,香翰屏*长就指定要他回来任校长。庞到任后,经多方奔走和香*长的协助,始得县*府下拨一部分经费,但收支缺口仍然很大,教职工的工资大部分拖欠,每月仅支给伙食费,教学设备更谈不上增加或改善。年10月,广东省南路绥靖公署专员、香翰屏的干将周景臻来校视察,对学校的建设很关心,认为办农校是对的,勉励庞校长安心工作,把学校办好,不辜负香*长的期望,经费问题可以从长计议,由*府解决,并当场决定由绥靖公署每月给学校毫银元作补充经费。周景臻的话听了只使人心欢,人去后全无下落,学校经费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嗣后,庞校长再三向县*府哀求,到年才获县*府批准将张*圩上的屠宰税由农校派人自收自用。自此,学校经费稍有改善。年办高农班时,庞校长再次向县*府提出要求,获得每年从县宾兴馆支给价值数百斗谷的补贴,至此,学校经费来源才算稳定下来。解放前夕,国民*的纸币不断贬值,物价飞涨,市场交易以谷换物,而*府拨款和各项收入均以纸币为数,不能应付支出,学校被迫向学生征收学费谷(在此之前,学生入学不需缴交学费),以维持学校的开支,渡过难关。学校设备情况解放前的合浦农校,由于经费不足,设备十分简陋。建校之初,仅有教室一间、办公楼一座,住校学生没有宿舍,大部学生寄宿于亲友家,少数在张*街没有亲友的学生,则挤在张*中心小学里。图书、仪器甚少,基本说是没有。学生上课的桌椅、办公台凳和教职员工使用的家具,全部就地用松木粗制。职工宿舍仅有泥砖旧屋两间。泥墙壁、泥地板、光线不足,阴湿不堪。年庞家槐校长到任后,虽苦心经营,然限于财力,教学设备增加亦不多。年为了增加班数,就动员师生利用下午劳动或实习时间,把学校山背岭挖平作操场,冬季在水田打泥砖建一幢三个教室的校舍,不用再占小学的教室。到增办高农班时,又得地方人士资助,建图书馆、学生宿舍各一栋。此时学校共有新旧教室六间,六个班的学生才算可以同时上课。新建的学生宿舍,虽是上下两层,但建筑面积不足平方米,部分学生仍须在外寄宿。学校实习用地,最初是利用县*府批拨的大雾岭苗圃,只有旱田旱地数亩。年底,学校向博白县人余次忠租到他在张*圩外河边40余亩连片水田,靠师生在大雾岭苗圃内开垦山地数亩作学校实习农场,至此,学生实习场地才算初步解决。年三合口*垦农场(广东*陈济棠的*垦农场)停办,该场的房屋、工厂、耕地、机械、农具全数划给学校,学校派出一个班进场,成立分校。后因日本飞机多次轰炸,农场的建筑物和设备几被摧毁,学校无力经营,自动撤出,无人管理。解放后才由农垦部门接收,建立三合口农场,直至现在。学校生源及施教情况年秋季,合浦农校开始招生。因原定是办中学的,所以报考人数很多,一下子招收两个班,共人。开学后按农业学校编制上课,除课堂上课外,还要参加田间实习劳动,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怕苦怕累,不愿意学习。不少家长见子女在校读书要做工,亦表示不满,认为学农无大用处,不愿子女在此读书。因此,开学不久,就有不少学生自动退学,上课学生越来越少,到学年结束,大部分学生不参加考试。年秋季开学,原招的名学生,来校注册升二年级的只有20人,刚接任校长的庞家槐,对此亦无可奈何!当年秋季无法招生,只坚持将这20名学生开学上课,年秋季才再招收第二班,年至年,每年招生一班。年增办高农班(即中专班),每年招收初农、高农各一班,直至年。合浦农校的学生来源,初时大部分系张*附近乡村的农家子弟,年以后,石康、常乐、公馆、南康、廉州、西场以至博白、灵山等地的农民子弟亦慕名来校就读。又因学校不收学费,在张*读书支用又少,正合一般经济不大丰裕、不能让子女去廉州、北海等远地上中学的农户,因而报考人数逐年增加。合浦农校教学不分专科,初、高农班都以作物栽培为主,兼授土壤、肥料、造林、园艺、畜牧、病虫防治等。当时也没有正式课本,大部分由教师编写教材纲要写在黑板上,学生记录,辅以参考材料。教材着重联系本地实际情况,多数用现实材料讲授,指导学生认识问题,思考问题,不尚照书本空谈,学校提出的口号是“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所以,初、高农各班一律上午上课,下午田间实习。为了扩大学生掌握更多的生产实践知识,还经常组织学生到香蕉著名产地白石水、种值冬烟最多的北通和盛产竹木的大成、马栏、龙门等地参观考察,或在张*附近向种田、种蔗能手访问与学习。毕业班则组织到外地参观实习,丰富他们的见识。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回家种田或在乡村小学教书,少数外出在*府机关或科研场所工作,升学深造的为数很少。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家*治分裂,一部分学生参加中国共产*,也有跟国民*去台湾的。解放后,人民*府重视农业生产,需用大批农技人才,农校毕业生正适合使用,因而大部分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工作。他们分布于广东的佛山、茂名、湛江、海南岛及广西的钦州、南宁、玉林、柳州、河池、百色、桂林等地,以其出身农村,勤俭、艰苦、朴素的本质,全心全意为广大农民服务,不少人成为农业技术的骨干,对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得到*和人民的信任。学校科学试验与农业技术推广年,学校租得水田40余亩作农场后,立即开展科学试验。年秋,我同庞校长来校前,曾在广州拜见我们的老师、著名水稻专家丁颖教授,请示办农校的意见。他再三叮嘱我们来农校后,要一面教书,一面做科学试验,使教育与科研相结合,更好地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我们秉承丁教授的教诲,来校之前,在广州向各方面搜罗优良种子、种苗带回学校。年底,我们又派人去中大农学院农场及稻作试验场取回一批水稻、甘蔗、蔬菜、果树良种。水稻有早稻白谷糯16号、2号,东莞白9号、18号,新兴白9号;晚稻陵山占1号,恶打占1号,晚白占3号和增城丝苗等共十多个。这些水稻品种,都是丁教授历年精心选育的纯系品种,经过多年试验,认为是增产增收的优良品种,丁教授希望我们带回推广,增加本地水稻产量。还在中大农场要回刚从菲律宾、台湾引入不久的甘蔗种茎爪哇、、、和夏威夷蔗、印度蔗等新品种;又在广州蔬菜种子商店购入优质江门白菜、白沙白菜、荷塘芥蓝和青、白梗菜心等良种。果树方面则在中大林场带回少量柠檬桉、银铧树苗及大、小叶桉,台湾相思,凤凰树、银合欢等种子。又在广州花地购回花地杨桃、独核*皮种苗各50株。这此种子、种苗都在学校农场和大雾岭苗圃播种、种植,掀起科研与生产热潮。经过师生的辛勤劳动和精心管理,首先表现良好的是蔬菜,种出的产品,都比本地种优越,茎叶肥嫩、质优味美,深受群众的赞许,不少人来校要种,当年留种,供不应求。引入的树苗、树种,有的分给学生带回家种植,有的在学校苗圃播种。那一百几十株独核*皮和花地杨桃,种在苗圃不久,即被群众“偷光”了。引进的水稻、甘蔗良种,经过试验,早稻白谷糯16号,东莞白18号增产显著;晚稻恶打占1号稳产、质优。学校将收获的稻谷全部留作种子,一部分分给学生带回家种植,一部分换给或送给农民种值。张*大平村老农李达权,经常来学校农场参观,首先拿白谷糯16号、东莞白18号和恶打占1号回家种植,增产显著,他没有将收获的良种谷做口粮,而是全部以平价兑换给别人。由于李达权的帮助,使学校的良种迅速传播四方,为提高水稻产量作出了贡献。甘蔗方面,爪哇表现最好,繁殖出的种苗,学生叶见恒首先拿去种值,常乐乡种田大户、有知识的农民吴午琴闻讯亦接踵来校取种。他们种的爪哇,表现良好,由此传播推广。当时,学校推出的稻种,农民统称之为“学堂谷”,因爪哇甘蔗易出花,群众也称之为“出花蔗”。过去张*、旧州、安石、石埇、马栏、白石水一带农民种田,都是采用“撒种”或用早、晚稻种混播的所谓“捞稿”栽培,不追肥、不耘田、不除草,耕作十分粗放,产量很低,一般是每亩百余至二百斤,最高三百斤,而且多为红米谷,经济价值低。自农校成立后,便在学校农场开展水稻高产种植示范,既种植良种,又实行早、晚两造分别育秧、移植;生长期间进行中耕、除草、追肥,结果早、晚两造亩产—斤,增产十分显著。学生见样,回家照做;农民见样,回去仿效,大部分人改撒种为育秧插秧,分两造栽培不搞“捞稿”种值,水稻亩产大幅度增加,使张*的谷米可以大量供应廉州、北海人民的需要。而甘蔗良种种值面积的逐年扩大,食糖产量逐年增加,既是张*出口的大宗商品,促进市场繁荣,又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回顾合浦农校在张*时期,学校虽然处在经费十分困难之下,但取得成绩不小,无论在教育与农业技术推广方面所取得效果,都是令人满意的。合浦农校的建立,无愧于时代的需要,亦没有辜负地方人士的期望。合浦农校之名,将永远留给人们记忆和载入青史。备注:原题《合浦农校简况》——摘自《钦州文史》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