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以前,没有“湛江”这个词,现在的湛江包括整个雷州半岛和吴川、廉江地区,也就是明清时期的雷州府和高州府。而在明朝年间,居然有一批太监出入雷州府,也就是现在的雷州半岛,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了灾祸,在历史上写下了可耻的一笔。太监是北京紫禁城里伺候皇室的,怎么会千里迢迢来到雷州半岛呢?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讲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太监又称宦官,其职责是封建社会在皇宫里伺候皇帝及其家属。为避免皇室血统不纯,太监都有阉割了的男子担任。在古代,“无后为大”的观念很严重,去宫里当太监的男孩一般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没受过什么教育,亲近皇权后等于“突然发达”,出于一种补偿的心态,往往会出现弄权专权的极度利己行为,对朝政和民生影响巨大。在明朝,太监扰乱朝政是出名的,万历年间的著名宦官“九千岁”魏忠贤则是一个典型人物。
其实,在明朝初年,太监的权力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因为太监干政在历史上惨痛教训太多,朱元璋为了子孙后代不重蹈覆辙,特别规定,鉴于之前朝代的失误,宫里的太监不能超过一百人,而且规定“内臣”(太监)不得干预政事,否则就问斩。
然而,明永乐年间,出了个杰出的太监名叫郑和。郑和下西洋后,明朝太监的影响力暴增,有的太监便有了“出使、专征、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此后愈演愈烈,以至于后来出现“东厂”“西厂”这种由太监主管的特务机构。这些太监,除了极少数有贤能的,绝大部分是心狠手辣的自私之辈,雷州半岛也曾在明后朝受到太监之害,祸害的源头则是“南海珍珠”。
过去,海水珍珠的养殖业很落后,沿海的珍珠基本是野生的或是简单天然围养的,珍珠是稀有之物,价值很高。古语说:“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徐闻雷州一带的沿海是优质南珠的重要产地,明朝王室很看重这里,多次派太监从京城来到雷州半岛采珠。
明正统年间(-)以后,太监入雷州府的人次之多、时间之长、权力之大、危害之烈达到了顶峰,远离京城的雷州府也出现了“太监之乱”。
据明《雷州府志》记载,自明洪武二十九年下诏采珠到万历三十七年诏罢采珠这年时间内,共派出太监数十名前来执行采珠任务。雷州府的珠池叫做“对乐珠池”,位于雷州半岛的西海岸。这附近还有一座珍珠城,也就是现在遂溪县乐民镇的西南部。
在明永乐年前之前,并没有专门的官员负责采珠。后来,可能是宫内的需求过大(主要用于妃嫔们的装饰),一直到正统初年,才派了两名级别为“二员”的太监来镇守雷州府和廉州府的珠池。这里的廉州府是指广西东南部一带,北海的合浦一带,也是南珠的重要产地。
在明朝,太监机构非常庞大,分为“二十四监”,分管不同领域。到雷州半岛的太监多为内官监,为正四品官员,级别还不低。明正统年间,最早到雷州府的太监名叫张勇,是保定新城了,地地道道的北方人。
天顺三年(年),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纪委官员)吕洪同和一名太监到“雷廉地区”采办珍珠。这名内官的名字在史料上没有记载,只知道这个事情是司礼太监福安奏请的,并得到皇帝批准的。关于这个事,《海康县续志》有记载,并评论道:“明政不纲,阉党擅政,此为嚆矢也。”嚆矢是指响箭,因发射时声先于箭而到,故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开端,也就是说太监到雷州采珠这一奏请,意味道明朝阉党专政开始的一个迹象。
最早的时候,这些太监只是在遂溪乐民镇的珠池附近活动,后来到了明成化年间便迁入了雷州城中,开始危害百姓。
弘治年间,傅雷、陈荣、陈贯三名太监来到雷州半岛,其中陈贯是福州长乐人氏,职位为“钦察提督珠崖监管廉琼地方印缓监”,这个职位属于钦差大臣,还兼管着廉州府和琼州府,权力已达广西和海南。
正德年间,入雷太监为牛荣和赵兰。之前是廉州的珠监来管采珠的事,后来派了这两名太监来采珠,由于他们横行霸道,欺压老百姓,因此激起了民变,后来又改为廉州的内监来管。说明管理采珠是一个“肥差”,想来捞油水的太监还不少。
由于采珠引发的民愤太大,嘉靖年间,当地的巡抚又上奏不便于兼管此事,建议交给军方管理,于是又派一个叫李雷的太监下来。万历十六年,太监李敬又入雷镇守珠池,次年,干脆设了一个“太监厂”在乐民城。李凤、李敬分别被封为矿监和税监,同时监管市舶监(商船贸易)和珠监,有向皇帝提交专门奏折的权力,一事一议。可见当时太监的权力有多大!
太监在雷州半岛的势力直到万历三十七年(年)才消失,这一年,太监李敬被召回京。至此,长达年的“太监入雷守珠”活动才结束。而在这两百多年的时间,雷州半岛的老百姓却被他们祸害得不轻。具体做了哪些坏事呢?
镇守采珠,完全是为了皇室的奢华生活,耗费了大量的白银。据嘉靖《广东通志》记载:自成化自嘉靖年间,太监一共在广东采珠6次,最多时花2.8万两白银,最少时也有两。太监们拿着这笔公款滥用权利,贪污挪用,中饱私囊。据嘉靖年间的都副御史林富称,守珠太监一年要花一千两银子,十年就有一万两,这在当时也是个很大的数目的。那个时候,老百姓二十两银子一家人可以过一年了。
入雷的太监以钦差大臣、朝廷命官自居,利用特权为所欲为。由于他们有特权,总督不得过问,各司官也不敢干涉。
当时科学技术落后,采珠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采珠人没有氧气设备,只是屏气深入海底,将珠贝捞出来,如遇到意外,很容易死于水下。采珠的工作主要是由当时的疍家(生活在船上的渔民)来做,毫无安全保障,时有渔民因采珠而丧生。
太监拿着国库的重金,却将采珠当成“劳役”分给老百姓,不但没有薪水,还要自己提供采珠的工具。这样的苦工繁重劳累,又有生命危险,谁也不愿意去做,因而发生了“百姓逃窜”的事件。
更有甚者,太监勾结地方劣绅,掠夺民产。据《雷州府志》记录,正德五年(年),太监牛荣勾结乡绅张某横行霸道,要求每一户都拿出财产来充公,地方百姓叫苦不迭。
正德十四年(年),太监赵兰到雷州半岛,大家的评价是“视牛荣尤横”,也就是说看上去比牛荣还要蛮横,不择手段地夺民产业。他听说一个叫陈富的人有钱,便将他逮捕入狱,用长扫帚打得他狼狈不堪,眼看老命不保。
陈富的儿子心疼父亲要被打死,去代他受刑,没想到这赵太监狠毒无比,竟用炮烙之刑将陈富的儿子活活烫死了。
如前所述着赵兰又诬告雷州府的知府,给他强行加了一个罪名下狱了。这件事再一次激起民变。雷州府有一个名叫陈时雍的举人,带着一些读书人发起反抗,在大路上控诉太监祸民伤财的罪行。朝廷迫于压力不得不撤回赵兰。
太监李凤、李敬,也是两个“专困商”、“专扰民”的朝廷爪牙。有人揭发李凤在广东挥霍了五千万钱的费用。而李敬在雷廉采珠七年,每年都能采到价值上万银两的珍珠,而这些珍珠都是建立在老百姓沉重的劳役和财产生命的损失上的,让当地的珠农的普通百姓士绅都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这就是明朝太监以采珠为名祸害雷州半岛的历史。五百多年过去了,湛江的海洋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遂溪乐民的珍珠池已不复存在,而“湛江南珠”这一品牌特产,也渐渐衰落。关于这段历史,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