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丁士美中状元后八年没升职,其中五年重修了
TUhjnbcbe - 2024/6/19 20:29:00

年6月1日起,国家图书馆举办“珠还合浦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巡回展览,又产生了极大影响。

你知道吗?现今存世的、人们能见到的《永乐大典》真品,都是嘉靖本。而嘉靖本《永乐大典》就是丁士美等人重录的。

丁士美于明朝嘉靖三十八年(年)三月高中状元后,任翰林院修撰,从六品。之后八年时间里没有得到提拔。一直到隆庆元年(年)四月,才充任经筵官(为皇帝及太子授课的官员);并且因为重录《永乐大典》成功,他被升为右春坊右谕德(太子的老师和秘书),兼翰林院侍读,从五品官。而重录《永乐大典》,用了五年时间。

你知道《永乐大典》是什么样的书吗?

简单地说,它可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元年(年),明成祖朱棣夺取皇位后,“不平之气遍于海宇”。为了“借文墨以销垒块”(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向读书人示好,并彰显国威,便下旨修一部巨著。永乐五年定稿,明成祖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又用了一年,全书抄写完毕。共有卷(包含目录与凡例60卷),分装为册,共约3.7亿字,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讫明永乐年、跨三千年间的图书八千种左右。

永乐十九年,北京紫禁城建好后,大明国迁都北京,明成祖命将南京文渊阁所贮一切书籍,各取一部送至北京,其中包括《永乐大典》正本。正统十四年(年),南京文渊阁大火,《永乐大典》原稿本等书被烧毁。

嘉靖皇帝对这部“瑞世鸿宝”非常喜欢,“殊宝爱之”,几案上总放着三两册,经常翻阅。嘉靖三十六年(年)四月某夜,发生了明清皇宫历史上最为惨重的大火。嘉靖帝特别命令抢救出《永乐大典》,“命左右趣登文楼出之,夜中传谕三四次,遂得不毀。”(《明世宗实录》)

心有余悸的嘉靖决定重录一部《永乐大典》,分处存放,以备不虞。嘉靖四十一年(年),重录工作正式开始。丁士美状元就是重录工作的分校官。到嘉靖帝驾崩时(年底),这项工程还没完成。直到隆庆帝登基后近半年(年)才大功告成。《永乐大典》重录本也只有一部。

从那时起,《永乐大典》永乐正本在文献中再难寻到记述,至今也未发现正本实物存世。世人对正本下落有诸多猜测,有人认为随嘉靖帝葬于永陵,有人认为毁于明朝或清朝火灾。

在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农业、工业、军事、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大明国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永乐大典》的编纂和重录正是国力的呈现。

清朝,《永乐大典》屡遭厄运,星散飘零。原因一是官员监守自盗。康熙年间就发现少了一千多册,之后越来越少;二是外国侵略掠夺。咸丰十年(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光绪二十六年(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永乐大典》都遭到肆意毁坏和野蛮抢掠。被劫掠的《永乐大典》,运往英、美、法、日、俄等国。年7月7日在巴黎被拍卖的两册《永乐大典》原持有者的前辈,就是曾到过中国清朝的一名法国上校。年,清朝翰林院移交给刚成立的中华民国教育部的《永乐大典》,仅存64册。国力渐弱,一代巨著几乎散佚殆尽,令人痛心疾首!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一些《永乐大典》残卷陆续回到中国国家图书馆。目前,已知海内外存世的《永乐大典》总计册、余卷及部分零页,不及原书的百分之四,分散于九个国家和地区的公私藏家手中。世界上每发现一册《永乐大典》都会引起轰动。中国国家图书馆现藏《永乐大典》册,为收藏《永乐大典》最多的机构。《永乐大典》是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之一,也是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总之,《永乐大典》一共有三个版本也就是三套,没有付梓。原稿被烧毁,正本(永乐本)下落不明;现今存世的、人们能见到的所有《永乐大典》真品,均为嘉靖副本(或称“嘉靖抄本”)。作为一个中国人,如能瞻仰到《永乐大典》真本,确是一件极其难得和自豪的事情。所以我们不得不感激命令救出、重录《永乐大典》的嘉靖帝,不得不感激重录《永乐大典》的丁士美等人!

笔者概括出《永乐大典》四大特点:

一、量:规模超过所有“类书”。《不列颠百科全书》称《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可谓书中之王;

二、质:“合古今而集大成”。包括经、史、子、集,以至道藏、释藏、戏曲、平话、工农技艺等等,诸多佚文秘笈、典章制度都依赖其得以流传后世。假如《永乐大典》全部保存到现在,我们就可以更完整看到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文学等等历史面貌;

三、美:开本宏大,编排独特,版式庄重,纸张上佳,字体多样,书写俊秀,插图工致,装帧高雅,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四、高:编修规格高,两代皇帝亲命,是当时国家重点工程。编纂动用了三千多人参与,历时六年;重录也花了五年,前后参与的有约千人。

《永乐大典》的地位与价值主要有:

1、它是恢弘巨制、文献巨著、典籍渊薮、华夏宝库,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是中华文化高度的一个标志;

2、它是中华民族盛衰命运的象征。对当今每个中国人,都有极强的启迪价值;

3、它是中华民族献给世界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是世界最大百科全书,早于西方百科全书三百多年;

4、它在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越来越引起广泛重视,“典迷”越来越多,未来会产生“典学”。

当今人们还能看到《永乐大典》,得益于丁士美等人的重录。在《永乐大典》重录中,丁士美贡献突出,表现为:自始至终,责任很重,工作量大,成效卓著。

重录之初,嘉靖帝就任命了总校官二人、分校官十人。在分校官中,丁士美排在第三位,品级相对较高,是校官中仅有的两位状元之一。

五年里,总校官前后至少十一人作过;分校官至少有十五人作过,换了至少五人,总校官、分校官前后共有二十六人,其中只有五人自始至终,其中包括丁士美。

具体工作和责任本就由分校官承担,总校官如走马灯变换,分校官的责任自然更加重要。而分校官中包括张居正也换了五人,始终坚守的丁士美,从第三位分校官排到第二甚至第一位,自然成为重录工作的中坚力量。可见,《永乐大典》重录工作离不开他。

重录《永乐大典》的国家工程完成后,隆庆帝颁发了一份表彰圣旨。从一长串名单来看,在分校官中,既升职又加俸的只有丁士美和诸大绶(嘉靖35年状元)这说明他们二人承担责任重大、工作成效卓著。

五年时间,丁士美状元主要做了重录《永乐大典》这件事,对《永乐大典》的传世、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者丁祖宏,为丁士美状元嫡传后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丁士美中状元后八年没升职,其中五年重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