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北海日报
今天是世界博物馆日,让我们打卡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如今的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已被全国文博爱好者所知悉、追捧,成为北海文化旅游的地标。然而,这座博物馆成为“网红”之前,曾历经了多年的沉淀。从年画出第一张规划设计图,到年底正式开馆,中间揉进了数不尽的北海文博人的心血和付出。而它的第一张规划设计图,就是古建专家、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原馆长王伟昭画出来的。
今年75岁的王伟昭是地道的合浦人。在做文博人之前,他曾在中学担任过美术老师、在粤剧团搞过舞美设计,年调往合浦县博物馆从事文物陈列设计,从此与博物馆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博物馆工作,王伟昭如鱼得水,他一头扎进了浩瀚书籍与文物之中,查阅地方文史,研究古建筑的规划设计与维修保护。年,他还作为广西唯一的代表,参加了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全国第四期古建维修与保护技术培训班”。
上个世纪80年代,北海市还没有一家像样的博物馆,拥有一座专业博物馆,一直是北海文博人的梦想。转折在年。当年修建南北2级公路时,施工队发现合浦地下有汉墓,经广西考古队发掘确认了多座汉代墓葬,这一消息震惊了广西乃至全国考古界。于是,政府决定在公路旁修建一座博物馆。
“消息传来,我熬了个通宵,画出了博物馆的第一张规划设计效果图。”王伟昭回忆,当时规划中的博物馆名为广西合浦汉墓博物馆,包括了现在的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和汉闾文化园,“我设想园内所有建筑物,均以合浦及两广出土的汉代陶屋明器为设计蓝本。全馆分两个部分,文物陈列馆在前,为主体。后方则是以原生态公园的形式,展现汉代岭南民居建筑风貌。建成后,会成为我国第一个汉代岭南建筑风格博物苑。”
在王老家中,记者看到了合浦汉墓博物馆的设计草图。后因技术及资金原因,原图上中心陈列馆的辟邪兽铜镇造型设计未能实施,改成了战国时期、汉代特有的高台建筑风格,在覆斗形的大土台顶上建殿宇。这样的设计也简洁雄伟,独具特色,已成为该馆的标志性建筑。
“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地方博物馆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计,更好地反映地方历史人文特色。”秉着这样的理念,王伟昭又历经三四次改稿,与自治区的专家反复讨论修改,整个博物馆无论是在布局,还是建筑风格上,皆以汉代文化打底,设计绘制了花岗石雕仿汉代门阙、中心文物陈列厅、一号和二号东汉砖室墓陈列保护棚等的建施图。最终,现今的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成型。
年12月30日,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开门迎客,王伟昭却到了退休的年纪。热爱了一辈子文博工作的他退而不休,又开启了他文博事业的新征程:被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聘用,从事考古研究和文物古建保护工作。期间,多次被自治区文化厅等部门委派作为代表专家,参加重大文保方案的评审会,参与或主持多处国家和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保护方案编制的勘察设计工作,主持合浦县汉闾文化园规划方案编制工作。就在数日前,他还作为评委,参加了北海市博物馆LOGO征集作品专家评选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