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海上丝绸之路”是继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概念之后,由中外历史学界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概指从东亚、东南亚地区经太平洋、印度洋抵达中东地区和非洲大陆东部的海上交流线路。
饶宗颐、山杉正明、陈炎、沙畹、伯希和等学者都曾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或与之相似的学术概念;与此同时,利用出土实物资料研究东西海上交流的历史,同样受到考古学者的重视,夏鼐、三上次男、王仲殊、吴文良、王连喜、马文宽、干福熹、安家瑶、林梅村、齐东方、秦大树等学者曾依据出土钱币、铜镜、碑刻、瓷器、玻璃器等考古实物资料,探究考古学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
港口遗迹遗存方面,有泉州港宗教石刻、宁波永丰库遗址、上海华亭青龙镇遗址、江苏掘港国清寺、苏州黄泗浦遗址等;海洋沉船方面有泉州后渚宋代沉船、广东台山“南海I号”宋代沉船、西沙“华光礁一号”宋代沉船、广东“南澳一号”明代沉船、山东蓬莱古船等;
出土舶来品的古代墓葬也不少,如广州南越王墓、扬州大云山汉墓等,在合浦、徐闻、广州、扬州等地发掘的汉墓中,也有不少舶来品出土,引人注目。南京的渤泥国王墓、德州的苏禄王墓、扬州的普哈丁墓园、泉州的伊斯兰圣墓与“世家坑”(锡兰人祖茔)、福州的琉球墓、广州的伊斯兰先贤墓、杭州的凤凰寺等,这些外来民族及后裔在中华大地上留下的墓园,同样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