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投资者利益于不顾
澳洋科技大股东地价减持为哪般
1月6日,澳洋科技(002172)2010年非公开发行的3422万股股票上市流通,占公司股份总数的6.15%。令定增投资者感到郁闷的是,与当初每股8.1元的发行价相比,最新的股价已经跌去一大半。即便经历了近几日的上涨,澳洋科技1月17日的收盘价也仅有3.99元。就在限售股解禁前夕,澳洋科技公告称,公司于2011年12月26日接到控股股东澳洋集团有限公司的通知,澳洋集团拟通过证券交易系统出售其持有的公司股份,未来六个月内出售所持有的公司股票比例将达到或超过公司总股本的5%,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0%。分析人士认为,澳洋集团的做法有些“背信弃义”,不仅没有配合限售股解禁释放利好消息,还不计成本地大量减持打压股价,这增加了定增投资者减亏的压力,未来澳洋科技要再次通过定向增发融资恐怕会无人问津。一位接近公司的人士称,澳洋集团除了减持澳洋科技,还在减持澳洋顺昌(002245),之所以急于将持有的股权变现,主要是为了转战PE,培育更多的公司上市和赚取超额利润。当前,中小板、创业板发行“三高”,原始股东可以一夜暴富。不少实业家都在转型,澳洋集团只是其中一个代表。沦为集团“弃子”澳洋集团减持澳洋科技的行为让很多投资者都不太理解,有两条重要原因:一是和定增投资者无法交待;二是考虑到基本面,当前澳洋科技的股价处在底部,减持似乎太不计成本。从澳洋集团如此不顾后果的做法来看,澳洋科技似乎已沦为大股东澳洋集团的“弃子”2010年12月16日,澳洋科技收到中国证监会《关于核准江苏澳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批复》,核准公司非公开发行不超过4500万股新股。根据此前公布的增发方案,募集资金项目为收购玛纳斯新澳特种纤维有限公司60%的股权、人造纤维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2011年1月,澳洋科技公布的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暨上市公告书显示,发行数量为3422.0977万股,发行价格为8.1元/股,募集资金总额为27718.9913万元,发行对象包括上海成丰鼎泰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富通银行、常州市久益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吴熹、李绍君、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该报告书称,2009年粘胶短纤行业回暖;2010年,粘胶短纤市场逐步转好。然而,2011年行业景气却急转直下。业内人士称,纺织行业的周期波动决定了2011年必然会出现景气下行,参与定增的投资者无疑买在了高点。从基本面看,澳洋科技所处的粘胶行业当前正处在走出底部、景气逐步上行的阶段,澳洋集团的减持可以说是不计成本。据了解,国内粘胶短纤市场近期货源紧俏,厂家订单充裕,价格继续上行。下游人棉纱市场主要受终端年前备货利好影响,价格顺势上扬。数据显示,上周华东地区粘胶短纤(1.5D*38mm)价格上涨2.8%至16550元/吨。实际上,化纤行业整体价格都在上涨。分析人士认为,经历了一年多的调整后,化纤行业不少产能出现了关停,库存也处在较低水平,因此只要消费需求有所好转,化纤行业很快就会出现相应变化。预计2012年棉花价格在高位运行,在2万元/吨左右;化纤价格在3月份还将出现反弹,8月份反弹可能性更大,力度也更大。为何急于套现在基本面向好的情况下,澳洋集团无视得罪定增投资者选择继续减持,背后无疑有更深层的原因。一位接近澳洋集团的人士称,减持加上质押,澳洋集团急于将持有的股权变现,肯定是有其他更重要的用途,转战PE是最主要的原因。除了被减持,澳洋科技的股权还遭到了大股东澳洋集团的质押。根据2012年1月14日公告,澳洋集团于2011年8月5日质押给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澳洋科技11000万无限售条件流通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9.78%)已于2012年1月11日解除质押。截至公告日,澳洋集团持有公司股份25008.297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4.96%;其中质押的公司股份为773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3.91%。澳洋集团下属另一家上市公司澳洋顺昌也遭到了减持和股权质压。澳洋集团拟自2011年12月29日起通过证券交易系统出售其所持有的澳洋顺昌部分股票,预计未来六个月内出售所持有的澳洋顺昌股票比例将达到或超过其总股本的5%,不超过总股本的10%。如澳洋集团实施本计划的最大出售数量后,其持有澳洋顺昌的股份数量将不低于30%,仍为其控股股东。2011年12月29日,澳洋集团累计减持澳洋顺昌无限售条件流通股份1816万股,占其总股本的4.98%,全部通过深交所大宗交易系统交易。本次减持后,澳洋集团仍然持有澳洋顺昌16274万股,占总股本的44.61%。此外,澳洋集团将其持有的澳洋顺昌6061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6.61%)质押给苏州信托有限公司,为澳洋集团在苏州信托有限公司的信托融资计划提供担保。对于“地价”减持的原因,分析人士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澳洋集团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另一种是澳洋集团找到了新的投资领域,传统产业已经不是其关注的重点。接近公司的人士称,澳洋集团现在的发展重点是PE,由传统的制造企业转型为金融企业。截至目前,澳洋集团培育或者参与培育的公司中尚未有一家成功上市。澳洋集团的站信息显示,围绕以下几个核心开展资本运作:一是深入开展投行业务,使更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二是运作创投公司,做好战略投资,采取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相结合的运作方式;三是努力发展外部银行,运作好小额贷款公司,并将逐步向村镇银行发展,建立内外银行、资本市场;战略投资三位一体的金融体系。中小股东利益被忽视对于澳洋集团的行为,澳洋科技和澳洋顺昌的中小股东感到无奈和不满。一位投资者说,澳洋集团对旗下这两家上市公司的发展不重视,同时又占着第一大股东的位置,这明显对于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不利,也损害了中小投资者利益。据了解,江浙一带很多传统制造业的老板对于本行都不再感兴趣,而是纷纷涉足PE,追求更高的收益。在培育出一家上市公司后,很快地将股权变现,继续培育下一家上市公司,资本市场成为其快速做大的工具。分析人士指出,资本就是要不停地追求利益最大化,既然传统业务未来进一步做大的空间比较小,或者赚钱的难度越来越大,转战PE这个收益更高的领域,是一个比较理性的选择。但是,这种行为导致的上市公司中小投资者利益受到损害的问题应当受到重视。以澳洋科技为例,由于大股东的行为,未来再融资的能力明显受到了影响。分析人士指出,尽管澳洋科技本身也许并不想断绝未来的再融资之路,但是大股东这么做,公司也无可奈何。一家上市公司如果不能再融资,就丧失了与非上市公司相比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对于持有澳洋科技股票的中小投资者而言,也不是一件好事。另外,由于创始人的初衷是通过上市后迅速退出和赚钱,新培育出来的上市公司是否真正具有高成长性也是一大疑问。当前中小板、创业板新股发行“三高”盛行的一条重要理由正是公司成长性较好,如果一些公司的原始股东都不重视公司的发展,中小股东难以安心持有股票。从另一个角度看,新股发行“三高”现状也是导致实业家对深耕实业不感兴趣的一个原因。如果发行价、发行市盈率更为合理,原始股东不能迅速暴富,也就不会急于退出和培育下一家上市公司,而是会专注于将已经上市的公司继续做大,并通过这条途径来获得资本的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