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还珠feiyi——写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合浦五周年
又是一年“4.19”,历史的聚光灯再度聚焦。5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盛赞“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此,古老的小城迎来了春风,抚平岁月的皱褶,有了最精准的定位和最明确的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合浦考察时指出,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殷切的嘱托,是奋进的号角,珠乡大地文化源泉连绵不绝,文化传承焕然一新。海上丝绸之路史迹合浦汉墓群、大浪古城遗址、草鞋村遗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了网红打卡点。博物馆的铜凤灯和波斯陶壶等镇馆之宝,上央视、登头条,线上线下与观众互动,粉丝与日俱增。珠还合浦的典故,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历久弥新。
合浦,意为江河汇聚于海的地方。在南国这片海域,古往今来孕育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合浦南珠”。《广东新语》评价说:“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这里,诞生了中国辞典中唯一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特色物产和地域名称于一体的成语“珠还合浦”(又名合浦珠还)。这个典故从东汉至今,近两千年来积淀了越来越丰富的人文精神,为古今中外广泛引用,是珠乡的魂之所在。
时光回溯,古时合浦盛产珍珠,百姓多以采珠为业,赖以为生。《后汉书-孟尝》记载,宰守官吏贪珠无厌,强夺滥采,致使珠贝徒迁离去,珠民忍饥受饿。太守孟尝到任后,“革易前弊,求民病利”,清正廉明,不到一年,“去珠复还,百姓皆返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这便是“珠还合浦”的正传。
中国图书公司年初版的《国文成语辞典》,是中国最早以“成语”命名的辞典。辞典中的“午集·玉部”便可看到成语“珠还合浦”,比喻物失而复得,人去而复回。转眼之间,“还珠”华丽转身,成为中国意象用词出镜率高的代表,喻官吏为政清廉,风清气正。杜牧的《春日言怀寄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正是“意象还珠”最崇高的代表。“还珠”典故还与怀才不遇、受贬重归、甚至爱情产生关联,意象丰富,境界深远,在诗词歌赋里是一颗永恒的掌上明珠。
春去秋来,孟尝善政美政廉政的故事,在民间演绎为多种神话传说。古时,钦命太监强迫珠民下海采捕夜明珠,紧急关头,夜明珠化身的珍珠公主,忍痛还原真身,化珠别世,解救合浦珠民于危难之中。钦命太监喜获夜明珠回京复命,行至“梅岭地界”,夜明珠冲破太监“割肉藏珠”的锁禁,从梅岭飞回珠乡。百姓欢呼合浦珠还。年,民间传说“合浦珠还”列入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还珠戏院,神话粤剧《珠还合浦》座无虚席。全国少数民族优秀保留剧目,年首演,几十春秋,十易其稿,长演不衰。《珠还合浦》尚未谢幕,舞台剧《孟尝审珠》于年闪亮登场,全新的演绎形式,时空交织转换,让人耳目一新,荣获北海市第三届“珠城群星奖”群众文艺评奖金奖、优秀创作奖。舞台上的“还珠”,别样的“还珠”,一样的传承,都在唱响“还珠之魂”这首歌。
有一本《合浦文史符号》,让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