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开始。年6月起,日本侵略*在北平(今北京)以南地区连续进行挑衅性*事演习。7月7日夜,日方谎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搜查宛平县城,要求中国驻*撤出当地,这些无理要求遭到中国守*的坚决拒绝。日*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起进攻,中国驻*奋起抗击,由此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
年初,抗日救国运动在全国蓬勃展开,北海人民也投入到这个运动中去。抗日战争爆发后,日*的兵舰、飞机不时轰炸我国沿海地区,北海成为抗战的前线,震惊中外的桂南战役更是由日本*舰在北海佯攻打响第一炮而拉开序幕。在长达八年的抗战期间,北海人民经历了血与火的劫难,留下很多可供后人赡养和缅怀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或是一块碑,或是一座建筑旧址。这些文物记录了日*的暴行,也记载了北海*民抗击日*侵略的点点滴滴,诉说当年北海*民抗战的艰难岁月,更是那段艰难岁月强有力的见证。
丸一药房旧址
丸一药房旧址位于北海市海城区珠海中路号,建筑面积约平方米,坐北向南,砖木结构,三进三层,房屋共计5间,硬山式建筑,红色布瓦屋顶。这里曾发生过震惊全国的北海“九三事件”。清朝末年,日本为侦探华南及北部湾地区的情报,特派出间谍中野顺三乔装打扮成商人潜往北海,在珠海中路丸一药铺设立了特务据点。中野顺三在北海长住20多年,通晓北海语言,还按当地的风俗娶了本地两名女人做妻子,生儿育女。中野顺三表面上是经营药店的商人,实际上很少在店里,常以钓鱼打鸟为名,涉足北海沿海一带,或测绘地图,或测量港口潮汐起落情况,收集情报进行间谍活动。又据当时北海海关一职员说:“中野顺三一切行动听令于日本*府,每年享受津贴数千元,每星期必向日本*府作一两次报告。他家设有一密室,其妻妾子女等一概不能入内。”
丸一药房旧址。
年8月,翁照垣率*进入北海,北海民众仰慕翁照垣的抗日事迹,纷纷向他反映中野顺三搜集中国情报的情况。翁照垣马上安排部下对中野顺三展开全面调查,并搜集证据,最后,中野顺三的间谍身份确认无误,翁照垣等决定采取刺杀中野顺三的行动,同时把以上情况向十九路*总司令蔡廷锴汇报,得到总司令的默许。在9月3日傍晚,由7人组成的刺杀行动小组悄然来到药房前,两人把守大门,其余5人假装买药,进入室内刺杀了中野顺三,此为著名的“九三事件”。
地角炮台
地角炮台旧址位于北海市海城区地角街道办事处地角岭,始建于年中法战争期间,炮台共3座,分别位于北海市区西部的地角岭主峰、正北以及西南峦之巅,主峰炮台平面呈圆形,其余两炮台形状大致相同,平面呈半圆形。三座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俯控北海航道,形势险要,它在年抗法入侵及抗战时期起到重要的防御作用,是北海市重要的近代*事设施遗存。
地角炮台。年9月3日,北海驻*刺杀日本间谍中野顺三引起了中日交涉,6艘日舰来港寻衅,企图武装登陆,但最终因地角炮台的威严而未能得逞,由此可见地角炮台当时起了威慑敌舰的作用。
年11月14日下午两时,负责守备合浦、北海的75师团团长巢威正在点验团驻北海之第二营的人员武器弹药时,忽接到冠头岭监视哨的电话报告,于东方约万米之海外,发现日*敌舰一大批,约40余艘,正向北海前进中。直到下午四时,日*第一线舰队续进至距海岸约米处停止。其后续舰仍停在原处不动。四时三十分,敌第一线舰队放下汽艇20余艘、满载敌兵的橡皮艇四五十艘向白虎头、南氵万、冠头岭、地角、北海市海岸驶来。同时,由涠洲岛方向飞来12架敌机,协助敌方的海、陆*作战。敌机向我方沿海阵地,低飞扫射、投弹轰炸;日*第一线舰队,也开始向我方沿海阵地炮击。激战约两小时,敌艇人员企图登陆,终不得逞。六时三十分,有敌汽艇一艘、橡皮艇两艘驶进地角岸边,被我方地角炮台四门炮同时射击,将敌橡皮艇两艘击沉。敌汽艇被击中而逃。敌舰以排炮向地角射击,地角炮台八名炮手全部壮烈牺牲。激战至*昏后,敌攻势顿减,成为对峙状态。日艇在海面来回游弋,不敢驶进我方海岸边。北海守*严阵以待,但第二天早上发现在海面的日*舰队已无踪影。这次北海保卫战,我方的守*官兵,抱着献身为国之决心,以同仇敌忾的精神,虽在敌舰如此猛烈的火力下,仍沉着应战,将来犯的日*击退,阻止其登陆,保卫北海不受敌侵,地角炮强更是我*御侮抗战的堡垒。
北海抗日战争胜利纪念亭
北海抗日战争胜利纪念亭位于北海市海城区北部湾中路中山公园大门西侧,毗邻海门广场,临近闹市中心。该亭是年由北海当地民众募资建成,该纪念亭原有一亭一碑,碑毁于“文革”期间,纪念亭主体结构保存完好,是一座八角形凉亭,亭宽约8米,高约10米,在亭内建有围栏、长櫈和走廊,亭顶中部隆起,冠以榄核形尖顶。在该亭底座四周镶嵌有四块石碑,碑上刻有“北海抗战史略”一文,但与原文内容出入甚大,碑文原稿是本市前清秀才、老教育家劳谦五先生所撰写,可惜的是原碑文因年代早已抹去遗失,成了一大憾事。在八年的抗战中,北海人民灾难深重,日寇所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如年涠洲岛日寇“机场大点名”大屠杀、北海“大水沟空袭惨案”、年“三·三事变”等,一桩桩,一件件,都在诉说北海人民在战祸中的痛苦和哀泣。因此,当年此亭发起筹建时,各方响应十分热烈,很快便完成筹建。这是北海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丰碑,更是我们牢记历史、警钟长鸣和爱国教育的文物遗址。
北海抗日战争胜利纪念亭。
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合浦县城廉州镇中山公园内,坐北向南,占地面积5.8平方米。该纪念碑原竖立于青云路孔庙前方,后受破坏,残存基座。现存基座为砖砌,方形,表皮批灰色灰砂,一面嵌有一方年7月7日题字的奠基碑。据《合浦县志》记载,原有纪念碑年建成,方尖碑形式,通高5米,年后,移建至中山公园,现仅保存奠基座。该碑座是合浦县唯一一处缅怀抗日烈士的纪念物。
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和年的“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史上两次重大的战役。早在年“一·二八”第一次淞沪抗战中,陈铭枢将*作为民国京沪卫戍司令长官,督率其亲随部属十九路*坚决抗日,浴血奋战;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合浦籍的香翰屏将*率部参加惨烈的淞沪会战,转战正面抗日战场。抗日战争时期,抗战期间牺牲的合浦籍官兵,现存名册者从二等兵至上校共名。
莲池寺战场旧址
位于合浦县白沙镇龙江村委龙颈村的白云东坡,该寺又称“白莲寺”,寺前原有莲池,故名。创建于清同治年间,民国二十九年(年)重建,坐西北向东南,西宽35.4米,进深23.6米,建筑面积.4平方米,是一座中西结合的佛、道等多种宗教混合的寺庙,采用中轴线对称院落式结构,形制独特。白云山一带群山连绵,年起,成为中共武装斗争的革命根据地,莲池寺为游击队营区,隶属南路人民抗日游击队领导,积极抗日,在附近村庄歼灭日寇。解放战争中,改编为粤桂边区纵队第四支队新六团。年7月20日,游击队人奔赴廉江县援助战斗后返回驻地,中途暴露,被国民*地方武装上千人跟至三面包抄围困于寺中,双方展开激战,游击队顽强坚守至天黑,得以突围。战斗中,游击队有指战员五人牺牲,歼敌数倍,队伍转移到白石水镇(今浦北县辖)休整。该旧址又称“七·二○”战场旧址,对于警示后人不忘先烈为新中国而舍身忘己的伟大精神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于研究合浦县中共*史和南路人民抗日游击队、粤桂边区纵队的革命斗争历史有重要意义。
李廉明烈士墓
李廉明烈士墓位于合浦县廉州镇文昌塔脚下东南约20米,为一座方形纪念碑形式的墓葬,边长2.2米,高约1.5米,占地面积4.84平方米,用灰砂、砖、混凝土修筑,四面有青石碑刻,正面为“抗日阵亡将士李廉明之墓”。合浦现存抗日烈士墓极少,该墓同时为基督教徒之墓,造型独特,具有人文历史价值。
据墓志记载,年他出生于廉州镇的基督教徒之家,廉州中学毕业后即参加抗日,任第四战区第六纵队司令部中尉干事,年11月在广东中山县与日*作战阵亡,被民国*府授予“抗日烈士”称号。“文革”时期坟墓及原有墓碑被损坏,年其家人依原样重修并刻碑。
这些文物旧址见证了北海人民积极参加抗日战争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同时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抗战的炮声渐渐远去,但战争给北海人民带来的痛苦不容抹去。我们要牢记这段历史,警钟长鸣,不忘国耻,奋发图强,开创美好的未来。
本文图片由蔡安珍提供
来源:北海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