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溯源
岑
氏
家
族
岑姓位列宋代百家姓第67位,在当代大陆与台湾的新百家姓中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在历史上,岑姓曾经是一个光彩而神气的姓氏,尤其是汉、唐两代,棘阳的岑家人材辈出,出将入相,显赫万分,他们的子弟备受朝廷的重视,岑家也俨然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汉代的棘里,就是现在河南省新野县的东北。
姓氏来源源流一出自姬姓,为西周初期周武王堂弟姬渠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上古周朝时,周武王姬发将父王(周文王)异母弟姬耀封为岑子,将其堂弟姬渠封于岑地(今陕西韩城),建立了岑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已经有了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关于岑氏源流,见诸于秦国宰相吕不韦所著的《吕氏春秋》,书中记载:“周文王封其异母弟耀之子渠为岑子,其地也,今梁国岑亭是也。”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周武王封文王异母弟耀之子渠为岑子……”这两段考据文字,内容上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唯一的不同,是前者认为岑子是周文王所封,而后者认为是周武王所封。到了汉朝时期,岑氏族人相对集中于南阳盆地地区。南阳在春秋时期属于楚国,秦朝时属穰县,西汉初期置县。该地既是岑氏宗亲的祖居地,又是汉室中兴的策源地和三国蜀汉*权的发祥地,影响久远。王莽篡汉之后,刘秀在兵于新野,在岑彭为代表的一批文武英贤辅佐下,建立了那时的东汉*权。岑彭持*有方,英勇善战,后来被册封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汉朝以后的华夏岑氏族人,大多尊奉“舞阴侯征南大将*”岑彭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出出自百越族,出自秦、汉之际古百越民族娌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岑,望出南阳,又,两越娌人多岑氏”。娌人,即古书中多予记载的俚族人,主要分布在今茂名地区。秦、汉之际,粤西、两阳各县的古代居民,被称作“俚族人”,从汉朝到唐末,俚族人居住在该地长达千余年。他们在开垦粤西大地,维护国家统一,创造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等方面,都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时移代转,民族融合,俚族人久已不复存在,他们的史迹亦颇难稽考了。俚族人,是古老百越民族的成员之一,聚居在长江以南,住在广东、广西的则称南越(南粤)。对俚族人活动的记载,最早见于著名南朝宋国史学家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中的记载:“建武十二年(公元6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附,封为归汉里君”。唐朝章怀太子李贤为这条记载作注说:“里,蛮之别号,今呼为俚族人”。
到了隋、唐时期,俚族人活动更加活跃,史籍对他们的记载已比较多了,而且指明了俚族人居住的地域范围。吴国的万震在《南州异物志》里说:俚族人住在“广州之南,苍梧(广西梧州)、郁林(广西贵县)、合浦(广西合浦)、宁浦(广西横县)、高凉(广东阳江)五郡中央,地方数千里。”南北朝、隋、唐时期,俚族人曾经出现过一些杰人,在当时的社会*治生活中,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就是威震岭南的冼夫人和她的孙子冯盎。唐朝后期,“俚族人”这一族称已逐渐少见,进入五代十国而至宋王朝,对俚族人的活动的记载就基本没有了。俚族人逐渐消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数次民族大融合。在与汉族人和其他各民族长期杂处的环境中,俚族人逐渐受了中原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加之不少俚族人同汉人通婚,久而久之,便与汉人无甚差别。大量汉化了的俚族人,被列入国家户籍,从而失去了俚族人的身份。另一个原因是被封建王朝驱逐离开原地。在后梁开平四年(公元年),雷州俚族人首领孟喜等人造反,梁朝派都知司马陈襄来镇压,孟喜等人“率众远飏”。此后,雷州半岛上基本无俚族人了。在封建王朝的高压*策下,粤西一带俚族人纷纷“远飏”,一部分到了海南岛,同原住在那里的俚族人汇合。在民间,“俚”和“黎”同音,发展成为今天的黎族人。另有一部分俚族人逃往广西,同住在那里的俚族人汇合,发展成为今天壮族的一支。
另外,在今南方地区,有很多岑氏少数民族,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的西南有一县名为岑溪,贵州省也有一个叫做岑巩的地方,可能就是跟当地的众多岑氏有关。
源流三出自壮族,出自宋朝时期古僮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古僮族,就是壮族,是第二个渊源中古俚族人的一个分支。传说,壮族先民原来有名无姓,于是各部落首领在一个叫江岩(今浙江富阳清泉山)的地方集会,商定各部落的姓氏。因主持人部落势力最强大,被推为总首领,以“*”(大王、皇帝)为姓,养*牛为主的部落首领就以“莫”(*牛)为姓;会猎鸟的部落首领就以“陆”(大鸟)为姓,牵着狗来的那个部落首领就以“麻”(神犬)为姓。就此,会议圆满结束,大家都因有了姓氏而欢呼雀跃。但在江岩之地为大家杀牛做饭的那个部落首领,见到大家都有了姓氏,而自己却未得到,因此大发其怒,不高兴地以刀拍击砧板来表示愤愤不平。会议主持人见状后灵机一动,就以“岑”(砧板)给他为姓。最终,大家皆大欢喜。从此,壮族的岑氏就诞生了,其族人也都以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从宋朝时期起,其氏族首领皆为岑氏,在其族谱中,始祖就是号称大将*狄青属下的将领、浙江余姚人岑仲淑,其后世代为江右田州土知府(大土司)。
得姓始祖岑子。姬姓,名渠,周文王异母弟姬耀之子,古岭子国之后。武王克商灭纣后,大封天下,其中将其从弟渠封于岑,为子爵,故渠又称为岑子,岑子之后,以国为氏,称岑姓,并尊岑子为其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岑仲叔:北宋浙江人,随宋大将*狄青平定侬智高,以功封镇泗城,宋皇佑年间知永宁*(今广西百色),为始迁广西之壮族岑氏远祖。
岑仲密:一世祖,明朝袭上林峒长官司职,始迁居广西西林县西乡那劳寨。为广西西林岑氏始迁祖。
迁徙分布岑氏是一个多民族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三十五位,人口约五十七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左右。
在历史上,岑氏曾经是一个光彩而神气的姓氏,尤其是汉、唐两代,棘阳的岑家人材辈出,出将入相,显赫万分,他们的子弟备受朝廷的重视,岑家也俨然是当时的名门望族。
汉朝的棘里,就是如今河南省新野县的东北。棘阳岑家的崭露头角,是开始于中兴汉室的光武帝之时,而头一个把这个家族引领上青云之途的,正是鼎鼎大名的光武帝大将岑彭。自岑彭之后,岑氏名望就扶摇直上,历经南北朝和唐朝,前后差不多一千年间,所享声誉始终不衰。
前清时期,在南方的广西又出了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那就是在中法越南之役中,以“地营法”大战法*的“开花炮”,把来势汹汹的法*击败于临洮,其他各省闻风纷纷起而响应的抗法名将岑毓英。中法之役后,他曾高官厚禄,当到清廷的太子太傅,显赫不可一世。
据史籍《岑氏族史》记载:“周朝文王的同父异母兄弟姬耀之子“渠”,受封于“岑”,因以为氏,在河南南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南阳望”。自是子孙继绳,万世一系,迄今已有三千余年。
古岑邑在秦朝以后叫“棘阳”,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的前高庙乡张楼村。该处为汉时名邑,战略要地。王莽时期,邑人岑彭任棘阳县令。及刘秀起兵,攻打棘阳,岑彭退宛投诚,为刘秀所重用,封为归德侯。在其后的历次征战中,屡建功勋,以功受爵。刘秀即帝位后,晋升岑彭为廷尉,行大将*事,积功封“舞阴侯征南大将*”。
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5年),岑彭殉难于蜀中,谥号为“壮侯”,后在凌云阁为功臣绘像时,被列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立庙祀之,其后人多袭封。今古棘阳城遗址东一公里处的下庙村,就是岑彭故居所在地,直到如今有二十多户岑氏族人居住。
如今祖居地在广东、福建以及旅居海外的岑氏族人,大多尊奉岑彭的后人、宋朝名人岑尧俊为世祖,其氏根渊源仍在河南新野。
郡望堂号郡望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6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国本土与上*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7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并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年)废,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年)复置。唐朝初期废黜,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年)又曾改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邓县)为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堂号南阳堂:以望立堂。
宗族特征1)岑姓当今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唐代及其以前,岑姓昌盛于南阳郡之棘阳,亦即今河南新野,其世代人才辈出,出将入相,可谓天下之名门望族,五代以后,岑姓渐次南移,变成了南方之著姓。
)除汉人之岑姓外,壮族之岑姓也名人辈出,其称为岑姓时间理应不短,因如今广西苍梧的西南有一县份名岑溪,贵州有叫岑巩的地方,应与当地拥有众多岑姓有关系。
)岑姓的来源比较纯正,其追根溯源没有太大难度。
4)岑姓在宋人编著的《百家姓》中位居第六十七位,反映出宋之前岑姓之显达。
历史名人岑仲淑浙江余杭人,宋时随狄青平定侬智高,以功封镇其地。岑仲淑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伟大人物。他既是*事家、*治家,还是医学家和思想家,并在这些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岑彭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东北)人,东汉初大将。更始时封归德侯,官至颍川太守。归刘秀后,任刺奸大将*,转战河北。刘秀即帝位,任为廷尉,行大将*事,积功封舞阴侯。旋奉令入蜀击公孙述,直拔武阳,进驻成都附近,为刺客所杀。
岑熙岑彭玄孙,东汉大臣。袭爵,娶安帝妹涅阳长公主。少为侍中、虎贲中郎将,迁魏郡太守。任职期间,招聘隐逸,参论*事,得百姓赞颂。
岑之敬南阳棘阳人,南朝陈学者。梁时历南沙令、晋安王记室参*,入陈后累迁为征南府咨议参*。博涉文史,雅有词笔,性谦谨,以笃行称。
岑善方南阳棘阳人,南朝后梁大臣。博综经史,善于辞令。官至散骑常侍,起部尚书。
岑文本善方孙,唐代大臣。隋末萧铣在江陵建立割据*权,他为中书侍郎,专典文书,唐大*临境,促萧铣降唐。贞观初任中书侍郎,助修《周书》,后官中书令。从太宗侵高丽,因劳悴过度而死。
岑长倩文本从子,唐代大臣。高宗时累官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历文昌右相,则天时进封辅国大将*,后逆武承嗣,被诸武所害。
岑羲文本孙,唐代大臣。进士出身,为官有能名,历中书舍人、吏部侍郎。睿宗立,历刑、户二部尚书,门下三品,进侍中,封南阳郡公。玄宗时,受太平公主谋逆牵连而被杀。岑植:荆州江陵人,文本孙,唐代大臣。明经擢第,为官广有善*,历任句容令、仙、晋二州刺史等职。
岑参荆州江陵人,唐代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有《岑嘉州诗集》。毓英:广西西林人,清代大臣。积功升为云南巡抚,后又署理云贵总督,转任贵州、福建巡抚。中法战争时,他任云贵总督,不战而退。其子岑春煊于清末历任陕西巡抚、云贵总督、邮传部尚书等高职,清亡后,曾参加护国、护法运动。
岑从毅(生卒年待考),宋末元初土官,右江地区壮族首领。
岑德润(生卒年待考),岑之敬之子。著名隋朝诗人。南朝陈国末期,官至中*吴兴王记事参*,有文才,著有《鸡鸣篇》、《赋得临街危石》、《咏灰》、《咏鱼》等诗作。
岑字读音关于“岑”的读音问题,许多地方的人念做“qin秦”。查看古代韵书,譬如《平水韵》,会发现“岑”是和这些字排在一起的:侵寻浔林霖临针箴斟沈深淫心琴禽擒钦衾吟今襟金音阴岑簪琳琛椹谌忱壬任黔歆禁喑森参淋郴妊湛。“岑”的古音可能发类似cin的音,一个现代拼音没有的音。这个音既靠近qin秦,也靠近cen。而民国以后国语规范化,统作cen。但是很多地方的人按照习惯,还是念作qin秦。
岑氏春秋《岑氏春秋》编辑策划说明
一、我天性好史,中国历史的正史、野史均有研读,并且,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信条。对于岑氏,我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