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孙靖国郑若曾系列地图中对岛屿的表现方法
TUhjnbcbe - 2021/1/1 12:03:00
白癜风的费用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摘要:明代著名*事学家与地图学家郑若曾所编撰的《筹海图编》《江南经略》《郑开阳杂著》等图籍中有大量的地图,其中对岛屿有比较统一的表现形式,以将岛屿绘制成平视侧面的山峦形状为主,少数绘制成垂直视角的平面轮廓,后者主要用来表现较大或较平坦的岛屿和沙洲。这种表现方法主要是源于观测者在实际生活与航行中对中国岛屿形态的认知,也是中国古代沿海地图对岛屿地貌的重要表现方式。关键词:明代;郑若曾;地图;岛屿岛屿是指比大陆面积小,散处于海洋、河流或湖泊等水域中,完全被水域包围的小块陆地。中国岛屿众多,按其成因可分为三类:一、基岩岛,即由基岩构成的岛屿,它们受华夏构造体系的控制,多呈现北北东方向,以群岛或列岛形式作有规律的分布。中国的基岩岛,除台湾和海南两大岛之外,还分布在几个地区:1.辽东半岛沿海;2.山东半岛沿海;3.浙闽沿海;4.华南沿海。5.台湾附近岛屿。二、冲积岛,即指河流入海,泥沙在门口附近堆积所形成的沙岛。除最大的崇明岛外,中国的冲积岛还集中分布于珠江河口、台湾西海岸以及滦河、*河和韩江三角洲等处。三、珊瑚礁岛,珊瑚礁岛主要分布在南海。除个别火山岛外,南海诸岛都由珊瑚礁组成。正因为中国岛屿众多,密布在水域中,无论是渔业、农业、特产采集,还是行*管理、*事驻守,以及作为商业运输和*事巡守所使用的停泊避风据点与航行校正坐标,都与中国先民的生产、生活,历代各级*府的施*、国防息息相关,不可分割。所以,中国历代文献中留下了大量与岛屿相关的记载,而在与岛屿相关的地图中,更是不会遗漏这一类重要的地物。对其的表现方法,体现出中国先民对岛屿地貌以及所处的海洋、湖泊、河流等水域环境的认识和感受,以及在平面上对地理信息的重组、构建与再现。由于明清时期地图数量极其繁多,而且不同系统、不同绘制小传统下绘制出的地图彼此之间并无统一的图例和表现规范,所以很难进行对比。而由同一人主持绘制的地图则应有通盘的考虑,便于通过其地图上的岛屿表现形式探讨其对这一结合了陆地与水域的重要地貌形态的认识,所以本文选取对明代后期以及清代地图,尤其是沿海地图有重要影响的郑若曾系列地图进行分析。一、郑若曾系列地图的绘制背景与版本传布郑若曾(-),字伯鲁,号开阳,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他夙承家学,“幼有经世之志,凡天文地理、山经海籍靡不周览”。嘉靖十六年()和十九年(),郑若曾两次以贡生参加科举考试,并因对策内容直指时弊而落榜,之后绝意仕途,潜心治学。倭寇之患,几乎贯穿明朝始终,但最为剧烈的,则是在嘉靖时期,倭寇为患整个东南沿海,攻陷城郭,抢掠村落,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郑若曾的家乡昆山,正是倭寇侵扰的重灾区。为总结御倭方略,郑若曾编纂《沿海图》12幅,受到普遍重视。随着倭患日益严重,郑若曾毅然应聘加入总督胡宗宪的幕府,正是在胡宗宪的幕府中,郑若曾“详核地利,指陈得失,自岭南迄辽左,计里辨方,八千五百余里,沿海山沙险阨延袤之形,盗踪分合入寇径路,以及哨守应援,水陆攻战之具,无微不核,无细不综,成书十有三卷,名曰《筹海图编》。……余既刊其《万里海防》行世,复取是编厘订,以付诸梓”。郑若曾的著述颇多,据其六世孙郑定远所撰《先六世祖贞孝先生事述》中所述,除《筹海图编》外,与史地相关者还有《江南经略》八卷、《万里海防》二卷、《日本图纂》一卷、《朝鲜图说》一卷、《安南图说》一卷、《琉球图说》一卷、《四隩图考》二卷、《海防大图》十二幅、《*河图议》、《海运图说》一卷、《三吴水利考》一卷等。明代人林润于隆庆三年()春正月为《朝鲜图说》所作的序中曰:“昆山郑子伯鲁博学卓识士也,往岁岛寇出其素蕴,著《筹海图编》等书,梅林胡公刊行浙右,其《经略》一编,予复评次授梓。兹又以朝鲜、琉球、安南诸图说示予”。而据郑若曾《江南经略》自序中言:“壬戌初夏,兵宪太原王公道行顾予于金阊逆旅,而诘之曰:‘子之作《筹海图编》,志则勤矣,然江防重务也,而略之,何与?’……予曰:唯!唯!公乃颁示诸郡图志,命官设局,凡薪粟之资、书绘之役靡不周悉。……凡二越岁,而略者始详,讹者始信”。由胡宗宪等人序言可知,郑若曾的十二幅《沿海图》编绘最早,进入胡宗宪幕府后,*靖四十一年(年)编成《筹海图编》,当年遇到王道行,受其帮助,于二年后完成了《江南经略》,因其他如《朝鲜图说》等篇未见于《筹海图编》中,故推测其成书应不早于《筹海图编》,而不晚于林润作序的隆庆三年,其中大部分亦收入其五世孙郑起泓及其子郑定远于清康熙年间重新编辑的《郑开阳先生杂著》中,《筹海图编》《江南经略》和《郑开阳杂著》亦收入《四库全书》中。近年出版的《筹海图编》点校本系以康熙三十二年()郑起泓主持刊刻版本为底本,并参考嘉靖本与天启本,将其中地图与国家图书馆所藏天启本中地图相比较,可发现两版本的地图有比较明显的精粗之分,文字上也有些微的调整,但从整体表现风格来看基本一致。将《郑开阳杂著》的康熙本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及民国二十一年(年)陶风楼影印本相对比来看,除少数可以认定系四库本自行加入部分外,其地图风格也基本一致。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在郑若曾著作流传刊刻的过程中,地图风格基本是保持相对稳定的,所以本文所讨论对象,系以中华书局点校本《筹海图编》为主,参以隆庆本《江南经略》、康熙本《朝鲜图说·安南图说·琉球图说》以及陶风楼本《郑开阳杂著》进行比较。二、郑若曾系列地图中对岛屿的表现方法通过比较上述郑若曾著作中地图对岛屿的表现方法,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在全国总图或体现全部局势的小比例尺地图中,较大岛屿多以平面形态出现,勾勒出垂直视角所审视的轮廓,较小的岛屿则只以并无特点的点或线圈表示,如《筹海图编》中的《舆地全图》《日本国图》和《日本岛夷入寇之图》。第二、则是郑若曾系列地图中的绝大部分,即分幅的海防图、沿海图、江防图、湖防图等区域地图,在这类的地图中,岛屿的表现则分为两类,一为绘成山峦形态,另一为以垂直视角审视的平面轮廓。绘成山峦形态,可以说是郑若曾系列地图中表现岛屿的主流方式,沿海的岛屿(包括长江中的一些岛屿)基本上绘成侧面平视或略带鸟瞰视角的山峦形状,大多数山峦比较陡峻,挺立高耸突出于海面。而绘成垂直视角的平面轮廓的,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一、较大的岛屿,这种情况较少,只有下列几个岛屿:1.海南岛,完全以垂直视角的平面轮廓,而且占据了几乎全部图幅,在其上绘制了众多的山峦、河流符号,以及密布的府、州、县、卫、所等*区治所,营、堡、巡司、驿、寨等**设施,筒、都、图、村等基层聚落,以及澳、浦、港等沿海地理单位等。2.福建铜山所所在的今东山岛、中左所所在的今厦门岛、金门所所在的今金门岛、浙江舟山岛、南直隶海州郁洲岛(今已与大陆连成一片),这几个岛屿都是绘成平面轮廓,在其上亦绘制出若干山峦,整个岛屿只占图幅的一部分,平面与山峦都各占岛屿的相当比例。如厦门岛与鼓浪屿等周边岛屿的绘制方法对比,可见金门岛、烈屿和厦门岛与周边小岛面积的差别。图1《筹海图编》卷1《福建沿海山沙图》中中左所与金门所附近海域图2谷歌地球卫星图片中的中左所与金门所附近海域二、南直隶沿海和长江、*河入海口的一些河流搬运堆积而成的岛屿,如《直隶沿海山沙图》中在长江口所绘出的“南沙”“竺箔沙”“长沙”“无名沙”“小团沙”“烂沙”“孙家沙”“新安沙”“县后沙”“管家沙”“大阴沙”“山前沙”“营前沙”等,以及*河口处的“栏头”等。三、沿海的一些水中地物,以广东沿海为最多,计有:青婴池、蛇洋洲、杨梅池、平江池、对达池、泖洲、涠洲、调洲、调鸡门洲、碙洲、小*程、大*程、海珠寺、珊瑚洲、合兰洲、大王洲、马鞍洲、急水旗角洲、上下横当洲、龙穴洲、陶娘湾、石头村、石牌门、大村澳等,在抱旗山-沙湾巡检司-茭塘巡检司后亦绘有一片平面轮廓。在福建南部的铜山所所在的东山岛外海中亦绘有平面轮廓的侍郎洲。按雍正《广东通志》“珠母海”条曰:“珠母海,在(合浦县)城东南八十里,巨海也。旧《志》载:‘海中有平江、杨梅、青婴三池,大蚌吐珠,故名’”。而据《粤闽巡视纪略》记载:“珠池,旧《志》云一称珠母海,相传有七,曰青莺、曰断望、曰杨梅、曰乌坭、曰白沙、曰平江、曰海渚,俱在冠头岭外大海中,上下相去约一百八十三里。前巡抚陈大科曰:白沙、海渚二池地图不载,止杨梅等五池,又有对乐一池在雷州,共六池。予访之土人,杨梅池在白龙城之正南少西,即青莺池,平江池在珠场寨前,乌坭池在冠头岭外,断望池在永安所。珠出平江者为佳,乌坭为下,亦不知所谓白沙、海渚二池也。旧《志》又载有珠场守池巡司及乌兔、凌禄等十七寨,而不著其所自始,白龙城亦不载于城池条,但言钦、廉土不宜谷,民用采珠为生,自古以然,商贾赍米易珠,官司欲得者,从商市之而已。……明洪武初罢,永乐、洪熙屡饬弛禁罢采。至天顺四年,有镇守珠池内使谭记奏廉州知府李逊纵部民窃珠,下逊诏狱,逊亦讦记擅杀人,夺取民财诸状。……官采率十数年一举行,余年皆封池禁断。盖蚌胎必十余年而后盈,频取之,则细嫩不堪用故也。自天顺后,弘治一采,正德一采,嘉靖初首尾七载,而三遣使,得珠遂少。……于是抚臣林富疏请罢免,许之。嘉靖十年,富复请撤回内臣,略曰:合浦县杨梅、青莺二池,海康县乐民一池,俱产蚌珠,设有内臣二员看守,后乐民之池所产稀少,裁革不守,止守合浦二池。计内臣所用兵役每岁共费千金,约十年一采,已费万金,而得珠不置数千金,亦安用此?请撤之,而兼领于海北道’。疏上,大司马李承勋力持之,又得永嘉张文忠公为之主,内臣遂撤。万历间,复诏采珠。用抚臣陈大科之言而罢”。从上面两则史籍所记述内容可知,青婴池、杨梅池、平江池、对达池应系海中的采珠之珠池,青婴池应即《粤闽巡视纪略》中之青莺池。对达池,史无所载,颇疑即《粤闽巡视纪略》中之对乐池,就图上位置而言亦距雷州不远。所以,这四处海中的垂直视角平面轮廓并非岛礁,而是海中的采珠海域。雍正《广东通志》曰:“涠洲山在城西南二百里海中,周围七十里,古名大蓬莱。稍南为蛇洋山,形如走蛇,与涠洲山对峙,古名小蓬莱,其地名蛇洋洲”。又,《粤闽巡视纪略》中记载:“涠洲在海中,去遂溪西南,海程可二百里。周七十里,内有八村,人多田少,皆以贾海为生。昔有野马渡此,亦名马渡。有石室如鼔形,榴木杖倚着石壁,采珠人尝致祭焉。古名大蓬莱,有温泉、黑泥,可浣衣使白如雪。前为蛇洋洲,周四十里,上有蛇洋山,亦名小蓬莱,远望如蛇走,故名。二洲之上各有山阜,缥缈烟波间,可望不可登”。从上面的记述可知,涠洲山在雷州府遂溪县西南二百里海中,周围七十里,考之位置,当系今天广西北海市之涠洲岛,面积为24.74平方公里,海岸线全长36公里,恰与史籍记载之七十里相符。该岛为新生代第四纪时期火山喷发堆积形成,所以有《粤闽巡视纪略》中所记之“温泉、黑泥”。而碙洲当系今湛江市海外之硇洲岛,地势较平坦,且面积较大,有56平方公里。龙穴洲,从其位置和名称来看,很可能是今广州市南沙区龙穴岛,而大王洲应系今东莞市东江中大王洲岛。至于海珠寺,据《大明一统志》记载:“海珠寺在府城南二里江中,随水高下”。明代乌斯道诗《游海珠寺》:“吟到中流一凭栏,云烟散尽水天宽。灵鳌化石支金刹,神物凌波弄木难。隔岸市尘千里远,炎风禅榻九秋寒。何须更觅三神岛,消得携琴此处弹”。说明海珠寺系在珠江中的沙洲上。据《粤闽巡视纪略》记载:“佛堂门海中孤屿也,周围百余里。潮自东洋大海溢而西行,至独鳌洋,左入佛堂门,右入急水门,二门皆两山峡峙,而右水尤,驶番舶得入左门者,为已去危而即安,故有佛堂之名。自急水角径官富场,又西南二百里,曰合连海,盖合深澳、桑洲、零丁诸处之潮,而会合于此,故名。又西南五十里,即虎头门矣,其地又有龙穴洲,尝有龙出没其间,故名。每春波晴霁,蜃气现为楼台、城郭、人物、车马之形,上有三山,石穴流泉,舶商回国者必就汲于此。又有合兰洲,与龙穴对峙,上多兰草,故名。潮至此,始合零丁洋,即文信国赋诗处。桑洲之旁又有大王洲、马鞍洲”。从这段记述来看,合兰洲与龙穴洲相对,位置在珠江口虎门之处,而珊瑚洲与大王洲接近,所以,龙穴洲、大王洲、合兰洲、珊瑚洲、海珠寺等处都是珠江出海口一带江水中的沙洲,地势平坦,所以没有绘成山峦形象。又在大连图书馆所藏《广东沿海图》中,上横档、下横档、龙穴等均绘成平面轮廓,上横档、下横档绘在虎门处,可为一证。至于图上的急水旗角洲和上下横当洲,据《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中所记:“急水海门,在县城南一百五十里,官富巡检司南”。“合兰洲,在县南二百里海中靖康场,与龙穴洲相比,其上多兰,旁有二石,海潮合焉,蜃气凝焉。旧《志》谓之康家市,又有马鞍洲、急水旗角洲、大王洲、上下横当洲,并在大海中”。按急水门应即今香港大屿山与马港交接处之汲水门,图中绘在“急水旗角洲”的左上方(就地理方位而言应系东南),在海中绘出了山峦形状的“大奚山”,即今之大屿山,那么,急水旗角洲当系珠江出海口处的沙洲,而上下横当洲应亦如是。在广东珠江中的海珠寺以外,图上在沙湾巡检司-抱旗山-茭塘巡检司三处山峦形状岛屿之后,绘有一篇平面形态的区域,抱旗山“在(广州)府西南四十里,以形似名,为郡之前案,江水环绕,……其南为南山峡,屹立江滨”。沙湾与茭塘二地均在今广州市番禺区,可见此处应在珠江中,其后的平面轮廓很可能亦系江中沙洲。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广东沿海绘制较多的垂直视角平面轮廓地物,基本上为珠江口上下的沙洲,或者是采珠区,抑或为较大以及较平坦的岛屿。综合上面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郑若曾系列地图中,对岛屿的描绘基本按其形态进行区分:较大的岛屿或比较平坦的岛屿(包括沙洲),由于高差视角效果相对不甚明显,故绘成平面轮廓;而较小的岛屿,或高峻的岛屿,则绘成山形,以强调其高差。这样的区分,在郑若曾系列地图中,基本上是统一的,比如《筹海图编》之《松江府图》和《苏州府图》中,崇明等沙洲都绘成平面轮廓,而大金山、小金山、羊山、许山、胜山等岛屿乃至太湖中的洞庭东山、洞庭西山则绘成山峦形态,究其原因,当系两种类型岛屿形态上的差异,比如大金山岛挺拔出海面,最高点高程达到.4米。在以江南地区为对象的《江南经略》中,亦是如此处理。总体而言,古人对岛屿的认识,多在水面经行眺望,只能平行观测其侧面形态,而非在上方俯视,故多对其耸出水面的形态印象最为深刻,尤其是在航行中将其作为航标,如前所引章巽所藏《古航海图》和耶鲁大学所藏《航海图》,亦均将岛屿或海岸上的地物绘作平视侧面形态。大率海中岛屿,多耸立于海中,尤其是如前所述,中国沿海岛屿以基岩岛为主,多系大陆架构造的一部分,换言之,即海底大地上的高山,只是被海水淹没而已,所以一般来说,从古代航海者的视角来看,大多数岛屿均呈现山峦形态,但较大的岛屿,因其幅员较广,所以山形并不明显,所以在古代的渔民看来,何者为兀出海面的山,何者为有绵延海岸线的岛,何者为平坦的沙洲,有直接的观感分别,体现在地图上,则有不同的表现方法。三、郑若曾地图对岛屿表现方式所反映的地理学背景“岛”字之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将其列入“山”部,释义为:“海中往往有山,可以依止,曰‘岛’。从山,鸟声。读若《诗》曰:‘茑与女萝’。都皓切”。而山则释义为:“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凡山之属皆从山”。“屿”字之意,《说文解字》解释为:“岛也,从山,与声,徐吕切”。谢灵运诗《登江中孤屿》中云:“乱流驱正绝,孤屿媚中川”,描述渡江赴江中孤屿之情态。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曰:“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则是将水潭中的石头比作岛屿。如此而言,“屿”字本身就是指水中小岛,而且更强调其岩石的特征。所以,在中国古人看来,岛屿虽然处于水域,尤其是大海中,但与陆地上的地物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处于水中而已,所以基本上会根据目测感受把海中基岩或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绘制成山形。与此同时,将岛屿绘制成平面轮廓,则或是描绘较大规模岛屿,或是描绘河流中及出海口处堆积形成的沙洲,抑或是突出少数较大或较平坦的岛屿的特殊形态。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古代地图,尤其是覆盖大地域范围的地图,其绘制者可能是署名者本人,但更多可能是画工,如《江南经略》所表现的江南地区,是郑若曾“携二子应龙、一鸾,分方祗役,更互往复,各操小舟,遨游于三江五湖间。所至辨其道里、通塞,录而识之。形势险阻、斥堠要津,令工图之”。虽然系由其父子亲身考察,但仍“令工图之”,则很有可能带有画工绘制惯例的痕迹。而其他地区的绘制,揆诸史籍,未见郑若曾在浙直以外的沿海各地考察的记载,其在入胡宗宪幕府前,亦未闻有何航海经历,所以此类地图应系郑若曾根据所收集资料绘成。从《筹海图编》的各序跋中,对其十二幅沿海图的制作方式,亦并不相同,如胡松谓其“缮造《沿海图本》十有二幅”,范惟一谓其“辑《沿海图》十有二幅”。而其他序跋,多论其入胡宗宪幕府后,著《筹海图编》之事。因为郑若曾最初的十二幅沿海图今天已经不存,《筹海图编》和《郑开阳杂著》中的沿海图并非其原貌。按胡宗宪主*东南,身边人才济济,获取资料应远比郑若曾在家中容易得多。所以,郑若曾的地图,尤其是进入胡宗宪幕府后所绘制的各图,应是由其所获得的包括地图在内的各种地理信息整合而成,其对地物的表现形式,以理推之,很有可能受到其所依据的原始资料的影响。而从《江南经略》中,可清晰窥到郑若曾对江南地区地貌形态的熟稔和认知,亦可确认江南地区岛屿地貌形态的区分以及不同尺度岛屿形态的表现方法,是郑若曾亲身踏勘的结果,而与其著作中其他地区地图中岛屿的表现方法一致,亦可以推测此种表现方法既反映了郑若曾以及其所依据的资料来源作者对岛屿地貌的感知与认识,又可能带有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孙靖国郑若曾系列地图中对岛屿的表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