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蓝字“程氏宗亲会”加入程氏家族!
程氏宗亲会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程”,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程氏宗亲会”,再点击“
程雷发、杨怿同时还是民族英雄,正当元朝攻陷京城后对南宋虎视眈眈,南宋将领文天祥给程雷发、杨怿发来急信,程、杨即将家资捐出在茅亭驿站建立抗元大营,发动当地豪杰组建四千人的雷州义*开赴常州支援文天祥,于半途与元*激战三小时后,在敌众我寡情况下,程、杨乘夜杀出血路,与文天祥会师常州决战侵略者,写下雷州人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篇章。
程雷发生有五子,长子程原道、次子程宣义(年青时同年考取宋朝进士,后在琼雷、廉州、湖广等地为官)。程氏父、子、孙“三代四进士”,科举荣耀堪称粤西第一,在雷州半岛传播中原文化,为中国南方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地理人文
粤西程氏先贤三代四进士的居住地在现在的程村和调丰村。
程村位于湖光镇西南部,距离麻章区湖光镇*府所在地铺仔圩约10公里,东濒通明湾与东海岛隔海相望,东北部与世乔村毗邻,西北临那柳村,西南部和南部分别与体村和山寮村接壤。程村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园地水田有红土壤、沙土、红黏土,宜种宜养,宜居宜业。主要自然有水田亩,坡地亩,林地亩,海滩涂(包括红树林)多亩,是国家级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水养殖场多亩,淡水养殖场多亩。该村地下全是玄武岩,在国家建设需要时随时都可以开采,现程村有采石场两个。
图四程村牌坊
明清时期程村人口稠密,自明朝起就曾衍生出周边程西、程东、北界、竹园仔、井仔尾等程姓村庄。程村历史鼎盛时期已有多口丁(即男人),最早兴盛于明朝万历到崇祯年间,后期兴盛于清朝乾隆、嘉庆和道光年间。之后程村衰落于清朝末年,道光之后由于连年兵荒马乱、常年干旱、鸦片和瘟疫侵袭等因素,导致人口急剧下降,以上村庄也相继消失,其后很多居民拖家带口,背井离乡,到外面躲避灾难瘟疫未归,甚至去番(下南洋)讨食,这也成为三雷地区的程姓开村和程姓聚居地的主要因素之一。
图五,程村文化楼
程村四周现保存有约亩的原始生态林。特别是村南的一个约40亩的古榕菀,由太极莲花池、千年古榕、万年火山蛋、百年龙眼园四块组成。村前是九曲十八弯的白浪水古鱼埠。现村内保存有大量百年以上乃至千年珍稀名木古树,主要品种有:细叶榕、高山榕、见血封喉、香樟、龙眼、杨桃、*皮等等……
图六程村外景
漫游程村,纵观古埠,风光旖旎,古木葱茏,鹤鹭遨翔,山环水绕,二面环山,二面临海。民宅倚山,居高临下,错落有致。村前田野中间酷似一幅太极八卦图案,与田野接壤的是宽广的白浪水红树湾海滩湿地,远处是烟波浩荡的南海。村四周茂密的古樟树林环抱着这座颇具神奇色彩的古村,整个村庄的山坡田野、海湾如盘龙虎踞,似麒麟吐书。
图七古私塾遗址
清朝乾隆翰林陈昌齐欣然为程村题书,古村楹联“喜学派长留立雪门高信箕裘之克肖,看胄华日盛擎雷源远知锺毓之方新。”
清朝光绪年遂溪知县陈学有诗赞曰:“隆隆百福土,源源万世居。高山人所仰,崇林凤所栖。参天有老桧,自出千里驹。盘踞如龙虎,怡然麟吐书。后靠有青山,前面临海堤。九曲迴萦水,回方山绕围。鹏程腾万里,俯瞰凤凰池。物华皆天宝,人杰地灵奇。”可见程村人文景色真乃巨观也。
图八古井遗址
程村现保存有神庙4座,分别是主庙“武当山庙”,始建于宋代,重修于道光年间,年再次重修,基本保持清代建筑风格,仿古建筑,供奉真武、雷首、文昌、乌王、忠王、白马、将*等诸神;程村土地庙,村南北路头各有土地庙1座,始建于宋朝,原先全是石雕结构,年重修,基本保持清代岭南风格,仿古式结构,此两庙供奉土地太奶两神;护坛将*庙,该村南昌剑坑前生态林里现遗存有“飞来将*庙”一座,始建于乾隆年间,呈石雕式结构,整体由青石构成,庙内有清光绪年间雕刻的“有求必应”四个大字,这四个字呈浮雕形,这种刻法在湛江地区也很少见;程东古土地庙,村前东面遗存有土地庙一座。此庙始建于明朝,面宽1.2米,高1.5米,进深1.5米。原来是程东村奉祀,为程东村土地庙,清末程东村衰落,此庙现已荒废。此庙坐落在一棵直径达2.7米的见血封喉大树下,坐东向西,整体呈岭南风格石雕式结构,屋脊、四面墙、拜台等全是大青石构成,现还遗存有石狗一座。
图九程村大围屋
程村现保存有传统岭南民居——程村大围屋,门楣上书有“耕读”二字,属广府民居。此宅是清朝广东布*司经历厅程维勋的房子,其房子的主人连续六代有人在朝为官,堪称耕读世家。此宅为四合院式砖木结构,共有5个天井,32间房。该村中间还有破损残旧清代建筑2座,都是属于岭南广府民居,以传统四合院传统砖木结构为主。
图十古石马槽遗址
程村大门楼,始建于乾隆年间,年重修。门楼宽18米,高8米,保持清代风格,仿古牌坊式结构。大门横匾“将*村”、“程村”,大门两边有清乾隆时岭南才子,时任翰林院编修陈昌齐题书的楹联:“喜学派长留立雪门高信箕裘之克肖,看胄华日盛擎雷源远知锺毓之方新。”
图十一古井
程村现在保存有古井3口,其中以村前八角大井最为著名。程村开村八角井始建于南宋,坐南向北,井壁、井栏均以青石构筑八角形,井口是由一整块大青石雕刻而成,成圆形结构,直径1.4米,外围直径6米,深8米。一年四季井水都保持离井口深1米水位,水源清甜。程村八角井时间久远,现正在申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程东古井,始建于明朝,该井坐落于程村东面崩决海边,原系程东村民饮用水之井,坐东向西,井口、井壁、井栏均由红砌成圆形结构,直径1.8米,深4米。一年四季井水从未干枯,现在水源还可以饮用。
图十二调丰村口
遂溪县岭北镇调丰村,曾是程氏家族“三代四进士”的故里,也是革命老区村和湛江市特色文化村,被湛江市命名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在这里,雷州半岛的历史沉淀和现代文化可见一斑。调丰村至今已逾千年历史。历史文物不仅保存了千年官道,还有大宋年间建筑的程氏祖祠,石敢(石狗)、八角石井、东坡石井等文物,明清时代的有外翰第(北京大屋)、景兰阁等;还有元明清时期的古民宅八十多座。这些具有颇高考究价值的历史古迹,令人赞叹不已。有条“官道”位于岭北镇调丰村东面,在岭北至建新公路旁,“官道”铺设在砂石上,长约多米牛车辙,十分平滑,是古代的高脚牛车来来去去摩擦而成。调丰村是湛江市特色文化村和生态文明村,有饮誉粤港澳的“岭北米”、富贵竹等特产。目前还有程氏族人五千多人在调丰村居住。
图十三调丰村航拍图
6年4月底经广东省和遂溪博物馆考古专家考证认为是千年古道,宋建隆四年(年),朝廷在官道调丰段设茅亭驿站,供传递公文、来往官员谪迁或书生上京赴考在途中歇宿、换马。宋朝年间,调丰茅亭既是铺递驿站,又是乡村私塾,与民族英雄文天祥同榜进士的程氏二世祖程雷发储官未任,在此大办教育,教八方学子,培养文武人才。宋天禧至绍兴年间,先后谪居雷州或贬谪琼崖途经茅亭驿站歇宿的有:寇准、苏轼、苏辙、秦观、王岩叟、任伯雨、李纲、赵鼎、李光、胡铨等十位名相贤臣都曾经过。清乾隆年间进士、翰林编修陈昌齐给茅亭驿站题上“景兰阁”三字。
图十四古官道遗址
图十五古官道勒石
景兰阁门前有一口古井,从井底至井口都是用条石成六角形砌起。东坡井井水清澈见底、冬暖夏凉,且有一奇特景观:每天早晨井水都自然溢出井围。此井名为东坡井,据说在宋绍圣初年,苏东坡以作文讥诉先朝的罪名贬至儋州(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县),途径石官道调丰段茅亭驿站歇宿,饮用此井水。当地程氏家人为了纪念苏东坡而命名此井为东坡井
图十六景兰阁
图十七东坡井
一个千年程氏调丰村,一条千年石官道,理学古今通天下,走出十几万程家人,现在村里还居住有五千多程氏家人,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优秀传统、优秀文化、优秀品质、优秀文明、优秀基因,沿着新时代,开启新纪元!
三家族源流
粤西程氏始祖浪斋公,字仕宦,名程惠,宋进士,本籍福建莆田县,井头村马屎巷人,南宋淳熙年间受朝廷派遣,赴雷州府任知*事职,诰授奉直大夫,统辖**,驻防雷州,镇守南疆。后于雷州湾东岸村现址建村定居。后来程族村民不堪受海潮的侵袭和水蛭、大鲎的干扰,而迁至现址麻章区湖光镇程村。
图十八浪斋公雕像
二世祖程雷发出生于南宋嘉定十一年(即公元年)正月十二日卯时,贯籍为雷州府遂溪县二十二都崇礼乡临济社程村(即现在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程村),之取名雷发,寓雷州大地开支散叶之意。字伯声,号统辖,小名寅郎,三十九岁中治赋一举,宋宝佑四年(即公元年)文天祥榜丙辰科五甲进士,官居翰林大学士。
图十九手抄本族谱
三世祖长原道公,字德性,号问学,岁进士,敕授修职郎,官任合浦县训导,公承基程村,为程村先祖;
三世祖次宣义公,字干斋,号有能,岁进士,官任琼山县训导,公为调丰村开村始祖。
三世祖次程庄公,郡廪生,官任高州镇台。
三世祖次志仁公,迁居雷州英利英良和迈碳。
三世祖次程五公,郡廪生,迁居琼州临高。
图二十、二十一族谱序
浪斋公在程村开基立业,至今约年,已繁衍至34代,衍生出高雷廉琼四府不下数万人口。
据记载,程村历代先祖先后移居迁播地有:
1、南宋末年三世祖宣义二公迁建遂溪岭北镇调丰村,后裔再迁雷州纪家*竹村、纪家乐只、雷州调风里仁村和徐闻下洋山海村。
2、南宋末年三世祖程庄三公迁居广西合浦,后裔再迁南宁、高州、信宜、电白、吴川、茂名等地,据统计此公衍生出的人口不少于三万人,为浪斋支系人口最多的一个房。
3、南宋末年三世祖志仁四公迁居雷州英利镇英良村和英利迈碳村,其后裔再迁徐闻下桥圩、徐闻迈陈圩、徐闻迈陈土旺村等。
4、南宋末年三世祖程五公迁居海南临高,后裔再迁海南定龙州、定安龙河绿林和海南琼海朝阳等地。
5、元朝末年六世祖恭志大公后裔迁居雷州松竹后排村,其后裔再迁雷州龙门平滩村、雷州龙门平湖村、雷州唐家乌树村、雷州唐家圩等地。
6、明朝中期十七世祖绍贤公迁居雷州英利镇英良村,后裔再迁徐闻下桥镇英利埚村等。
7、清康熙年间二十一世祖可凭公,二十二世祖耀宗公,二十二世祖耀先公,迁居遂溪草潭镇槟榔园、遂溪草潭镇瓦窑墩村和遂溪县江洪镇北里村等。
8、清嘉庆年间二十一世祖可珖公,二十二世祖世宗公、世权公、世爵公、世琯公移居雷州英利镇英良村和英利镇迈碳村。
9、清咸丰年间二十六世祖德尊公、德豪公、德镕公、德伦公、德春公和二十七世祖学聪公移居遂溪岭北镇调丰村。
10、清光绪年间二十七世祖学兴公、学光随母移居遂溪县河头镇甲田村。
11、清末有二十八世祖家祥公、家富公,二十九世祖昌梓,二十六世德孙公,“去番”未归(东南亚或美洲)。
12、民国初二十七世祖学洪公移居江门新会县。
图二十二族谱迁徙记载
四祠墓春秋
程村现存有祖祠1座,宗祠2座,祠堂遗址一处。
图二十三程村祖祠
程氏祖祠,始建于宋代,大清顺治年间从白墓山移至北边园重修,清嘉庆九年再次移址至程村南边榕园,咸丰年间焚毁,后又移回北边园,年再次重修,基本保持清代建筑风格。为三进三间四合院式砖木结构,硬山顶。面宽13米,进深46米,占地面积平方米。以中轴线分一进前门,二进中门,三进拜亭,四进大殿堂。琉璃瓦面,屋脊四面龙纹朝角。大门口有两个大石鼓,门联“程门三夺魁先祖英风传四海,氏族皆争秀后昆文采耀千秋。”中门楣悬挂“大宋赐进士”,“三代四进士”匾额。大殿堂后面悬挂“洛水流波进士承恩观俎豆,程村分派镇台受宠耀蒸尝”楹联。大殿堂两侧悬挂“于大宋任大夫宦雷州誉广声扬箕裘万代,自莆田迁东岸住程村螽斯奕振俎豆千秋”楹联。
图二十四祖祠庆典
村北边白墓岭生态林里有明朝程氏祖祠遗址一座,现该遗址长满野生樟木,不过还可以清楚辨认出由青石条砌成的祠堂基座,基座前面立有石柱一条。
图二十五祖祠门口
原本有块大学士碑立在宋朝古程氏祖祠里面的,后来祠毁碑失。于8年程村修建排水渠被挖出来才重见天日。此遗碑高80cm,上文为“宋进士敕封翰林大学士“”,落款年份为南宋景炎二年(即公元年),可惜下一半部分还是遗失未能寻回。此碑乃是皇帝敕封为程村二世祖南宋进士雷发公立的进士碑。
现古祖祠堂遗存清朝乾隆翰林院编修陈昌齐为古村题写的楹联“喜学派长留立雪门高信箕裘之克肖,看胄华日盛擎雷源远知锺毓之方新。”宋朝祠堂楹联两对“东岸迁居泯世泽,汴京分派振家声。”“镇守南疆流长渊源大宋安宁三世耀,忠义效国志远文化古业程村四贤万代传。”
图二十六古墓保护碑文
现在程村周边遗存自宋元明清程氏先人古墓葬超过座,大多是墓碑、墓栏保存完好的古墓。其中以始祖浪斋公、二世祖雷发公、三世祖原道公、十一世祖粹峯公、十四世祖务永公、十七世祖绍峯公,十九世祖梅屏公、十九世祖元甲公、二十世祖尔岸公、二十世祖耀祖公、二十世祖缵选公、二十世祖缵广公、二十一世祖可元公、二十一世祖可宪公、二十一世祖可标公、二十一可欣公、二十二世祖世炳公最为著名。以上祖墓均有墓碑,都由石块、石栏围圈。
图二十七祭祖大典
㈠宋代古墓:
1、始祖浪斋公墓,与翁氏全圈,葬村北那郁桥之东鲤鱼墩。程浪斋,字仕宦,又名程惠,宋进士,官任雷州知*事。这座墓葬俗称旗官墓,墓场呈葫芦形,座东南向西北,墓圈面积达1亩多,整个墓场面积大约8亩,分六进。首进拜台。二进为石栅,石栅之间分别有4根石柱,石柱呈六角形,石柱顶端似清官帽形,三进两侧分别有直径为60厘米的瑞云石雕一对,左题“高雷廉琼四府合族重修”字样,非常气派。四进为石雕五祀。五进为祭台,六进为主墓碑,碑方额,文记:“程氏碑记,大宋题始祖考诰授奉直大夫讳浪斋公、妣诰命翁安人之墓”,落款为“道光丁亥年仲秋吉旦立”和其子孙分居地同立碑人名字。碑顶用一巨石雕重檐屋脊天面,似一阁楼。墓后立有程氏土神碑记一方。
图二十八始祖浪斋公墓碑
2、二世祖雷发公墓,与梁氏全圈,墓葬村北那郁桥之东。宋进士,敕授翰林大学士。该墓与始祖墓格局基本一致,墓葬俗属旗官墓,墓场呈葫芦形,坐东向西,墓圈面积约6分地,总面积约3亩,分六进。首进拜台,二进为石栅,石栅之间分别有4根石柱,石柱呈六角形,石柱顶端似清官帽形,三进两侧分别有直径为60厘米的瑞云石雕一对,左题“高雷廉琼四府合族重修”字样,非常气派。四进为石雕五祀。五进为祭台,六进为主墓碑,碑方额,文记:“程氏碑记,大宋题二世祖考赐进士讳雷发公、妣诰命梁安人之墓”,落款为“道光丁亥年仲秋吉旦立”和子孙分居地同立碑人名字。
图二十九二世祖雷发公墓碑
此两祖墓系程村最早的开基始祖墓,从程村开基到衍生移居变迁反映了宋元时期,雷州半岛人口迁徙的一个历史侧面,为研究古代雷州半岛地区的社会状况提供了详实、确凿可参考的史料和佐证。程村始祖从宋朝由福建莆田迁徙到湖光镇临海地区的村址,至今已繁衍了粤桂琼三省约10万人口。
图三十宋古墓群
㈡明朝古墓:
1、十一世祖粹峯公墓,程粹峯,字叠山,公是明朝监生。此墓葬在程村大坡坎岭,坐北向南,墓碑高1.2米,墓碑后面有由四方石条托起的棺盖状的大青石,墓葬俗属鱼鳞墓,又叫船盖墓、石棺墓,墓棺长1.5米,宽60cm。
2、十四世祖务永公墓,程务永,字声斋,号依甫,公是郡廪生。此墓葬在程村北边园,坐西向东,墓碑高1.6米,三进结构,墓碑落款是大清嘉庆十一年,此碑不仅记载了务永公后人一百多个人名,还记载了后人生平的官衔职位,完全是一本家谱书,此碑形式在湛江地区少有。
3、十七世祖绍峯公,程绍峯,字咀灵,号神芒,公是明朝监生。此墓葬在程村大坡坎岭,坐东向西,三进结构,四周有石砌围栏,碑高1.3米,墓葬俗属鱼鳞墓葬,呈石棺形,棺石长1.5米,形宽80cm,高60cm,此墓又叫石棺墓。
图三十一三世祖原道公墓碑
㈢清朝古墓
1,二十一世祖可元公墓,程元甲,字魁然,号顶甲,公是清顺治年监生。该墓葬程村大坡岭,坐北向南,三进结构,四周有青石砌成的围栏,碑高1.2米,有屋脊形碑记盖,墓碑后面有一座由青石砌成的石轿,石轿高1.7米,宽1.2米,墓葬俗属石轿官墓,属称石轿墓。
2、十九世祖梅屏公墓,程梅屏,字大邦,大清顺治庠生。该墓葬山豪山,坐东向西,三进结构,四周有青石砌成的围栏,碑高1.2米,有屋脊形墓碑盖顶,目前有一具石棺雕刻,长1.2米,宽60cm,高70cm,墓葬俗属鱼鳞墓葬形式,俗称鱼鳞墓,又叫石棺墓。
3、二十一世祖可宪公墓,程可宪,字名扬,号成章,大清康熙年监生,太学士。该墓葬程村草菉坡南,坐南向北,六进结构,这座墓葬俗称旗官墓,墓场呈葫芦形,座东南向西北,墓圈面积达1亩多,整个墓场面积大约3亩,分六进。首进拜台。二进为石栅,石栅之间分别有4根石柱,石柱呈四角形,石柱顶端似清官帽形,三进两侧分别有四角石柱一对。四进为一块青石雕成的形宽1.2米的拜台,非常气派。五进为祭台,六进为主墓碑,碑方额,文记:“程记,大清题考国太学士可宪程大公之墓”,落款为“道光丁酉年仲夏吉旦立”和其子孙分名字。碑顶用一巨石雕重檐屋脊天面,似一阁楼。墓后立有程氏土神碑记一方。
4、二十一世祖可钦公墓,程可钦,字毅直,大清监生。该墓葬程村大墩坎后菊园,坐北向南,四进结构,墓矿由青石砌成围圈,墓前有拜台、香烛台,墓碑高1.3米,有屋檐脊状碑记盖,后面有石刻土神碑记。
图三十二程村古墓群
㈣程村五灵山竹园尾墓葬群,据程村族谱记载,该墓群为程村十五世祖前的先人墓葬,墓葬时间应为明朝,此处墓葬俗属鱼鳞墓葬,呈石棺形。单式分两座,墓棺长1.3米,宽80cm,高60cm,有墓碑;双式分为双排合葬墓一座,墓棺长1.6米,宽80cm,高70cm,墓碑已毁。
图三十三调丰程氏祖祠
调丰村程氏祖祠是纪念始迁祖程浪斋公之祠。经专家鉴定,调丰程氏祖祠建于明代后期,至今有多年的历史。由于冬至是本祠的祭祖节日,也称冬祭祠。程氏祖祠的正殿安坐着始迁祖浪斋公、二世祖雷发公、三世祖的原道公、宣义公等五位兄弟,共七位神主,其中有四位是进士出身,故闾里称之“进士祠”。
清乾隆四十年,在祖祠的西边,建一座与祖祠格局基本一致的,平座并列的调丰村长房祖祠。两祠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因立春日为祭祀节日,故称春祭祠。
程氏祖祠为坐北向南,三间两进夹一天井的格局,石、砖、木硬山顶结构,龙角翘、博古墙头的屋形。祠内正厅丕联:东岸迁居绵世泽,汴京分派振家声。正门联:像画凌煙怀祖武,道同瑞日仰先贤。大门前设有拴马石,旗杆夹墩,大门两侧立一对石鼓,象征着浪斋公的功名和地位。在皇朝时期,朝官经过祠前时,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敬意。
图三十四祖祠后视图
解放前,每逢冬至日,浪斋公派下分支在粤桂琼等省,以及雷州各村的贤老,都依时回到祖祠参加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
图三十五、三十六各地后裔参与祭祖活动
年冬,祖祠发生了一场大火,烧毁祖祠正厅主屋、祠内神主、程氏家训、族规以及程雷发公训规五则、奖规五则等字画和楹联,并烧毁大批禽鸟木刻等文物以及庠生、贡生、进士、贞节孝节等牌匾。在程氏族人中留下了惨痛的教训,也给族人留下不可弥补的遗憾!
调丰村早有景兰阁学堂,民国时期改为调丰小学。因其地方狭窄,年搬进冬春祭两祠。从此,两座祖祠变为调丰小学。二十年后的年,县*府决定迁建调丰小学,深得村民拥护和支持。仅一年,新调丰小学建起来了,并搬迁使用。程氏祖祠因而得以复原,也因此保住了祖祠的完整。但是,祠内的殿龛、中门、屏风等古老建筑物与宝贵的钟鼓、书画、楹联等文物却被毁坏或遗失,真令人心痛。
程氏祖祠的钟是用生铁铸造的,外表铸有四条纹龙的图案,口径60公分,高1米,响声震耳。鼓是以牛皮制作的大鼓。
钟鼓有两大作用:一是起息作用:古时的程氏祖祠里,按时传送辰钟暮鼓的声音,晨钟鸣,村人起床开门,开始新一天活动。暮鼓响,村人关门,宵禁人息。二是祭祀作用:过去,祖祠举行祭祀活动,先鸣钟击鼓和奏乐,参加祭祀的人群在钟鼓乐之的气氛中,按周礼仪式完成祭祀程序。
祖祠里的金鱼池,是用一块大青石凿成的,高1米,宽1米,长1.6米,用四个打造精致的葫芦形石为垫。安放在祠内天井西北角。调丰新小学建成后,随之搬去新校后遗失。金鱼池原是村中彭氏贞节婆生前沐浴之池,她去世后,其神主举入祖祠,石池也移放祖祠,放养金鱼,故称金鱼池——象征着贞节婆在封建社会里的地位。
图三十七-四十一调丰祖祠庆典
年,重修了祖祠正厅主屋,恢复了殿龛,同时恢复了传统的祭祀活动。
进入21世纪后,正道刚健,国运昌隆,民丰世盛。调丰村程氏族人不忘*恩,不忘祖德,决定重建程氏祖祠。消息传开,群情激动,争先捐款,村中捐款宗亲不漏一人,老者有岁的寿翁,幼者有一岁的孩儿。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于年1月29日终于顺利建成实现重光了,程氏这一望族,永远繁荣昌盛。这是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大事、喜事,功德无量!可喜可贺可庆!各地宗亲也纷纷前来参加庆典,程为民宗亲赠联:
敦亲聚族祥光耀程门共沐祖恩兴骏业
立雪尊师道学崇伊洛同匡家国展宏图
图四十二调丰程氏先祖墓碑
图四十三醒狮
五寄语
图四十四程氏村落参天古树
浪涌思恩嗣纂同源吟睿孝
斋祈纳福子孙共穗志春秋
常言道,参天之树,其根深者其叶固茂;环山之水,其源远者其流必长。粤西程氏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人才辈出,涌现了一辈又一辈的优秀儿女,他们勇于开拓,传承优良,发扬传统美德,薪火相传,必将成为粤西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