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掌上明珠大石寨
TUhjnbcbe - 2021/3/13 18:04:00
阳朔县白沙镇旧县村委大石寨村,建村约始于明朝建文二年(年),至今已有年历史;因村前有两方巨石而得名。年底全村有人家户、人,其中朱姓人,占全村人口的92%,可谓名副其实的朱家村。该村位于遇龙河畔,因地理位置独特、风光秀美、人文荟萃而被人们赞誉为“掌上明珠”。

(大石寨村段遇龙河风光)

建村,堪舆大师择址:掌上明珠

据史料记载,阳朔县朱氏人家早在南宋末年(约年)为避战乱,便从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迁至阳朔兴坪朱家铺村(现书家堡村),至明代时,因朱贞、朱瑬、朱鹏等在科举场上金榜题名、官居高位而家道中兴,遂从朱家铺迁至阳朔县城明伦坊居住。此后,或因选“风水宝地”,或因避战乱,才又从县城明伦坊迁至阳朔各乡村的。朱氏落户大石寨村,当属前者,据传就是请堪舆大师踏勘多时而选择确定的。

(年版《朔邑朱氏宗谱》)

这大石寨村还真是一块“风水宝地”。该村地处遇龙河西岸,村前视野开阔,远方诸峰似百鸟来朝,玉带般的遇龙河从村前缓缓流过,灌溉着沃野田园;村后群峰高耸,巍峨连绵,蜿蜒起伏,气势恢弘,村舍正中所靠一山恰似一巨掌,左前方突出一小峰便是巨掌的大拇指了,此景观人称“五指山”,村在“掌中”,这“掌上明珠”的“吉兆”即为自然天成。除这“掌上明珠”外,大石寨村还有元宝山、大岩门、“一寨十三洲”(即盘虎寨,*蔴洲、铁匠窟洲、窑窟洲、沙田洲、三岔洲、水瓜洲、盘子洲、门口洲、江边洲、大车洲、庙脚洲、大圳洲、武庙洲)等壮美景观。

(大石寨村“掌上明珠”景观)

(大石寨村风光)

尤为神奇的是村边那两方巨石。位于村南端的一方巨石,远看恰似一个福气满满的大福袋,当地人都说,摸一摸大石寨村的福袋石,能给人当年带来福气和好运,能在福袋石旁待上一会儿或与福袋石照个相,可增添人的儒雅之气;这福袋石近看却如一块圆柱形的墨锭,紧连的一块长方形水田(原名“四方塘”,现已填平建房屋)像似砚台,如是便有了“墨锭配砚台”的景观。位于村北端田中的另一方巨石形似四方官印,在官印石右侧约20米处有一洲子,形如印泥盒,村后五指山又像笔架,村前河边一洲如同大案桌,与“墨锭配砚台”景观连在一起看,便天然形成了“坐靠笔架山,墨砚侍一旁,文彩如流水,饬令掌官章”的文官掌印格局。

(大石寨村墨锭石或称福袋石)

(大石寨村官印石)

发展,钟灵山水结晶:人文荟萃

自明代朱笃泽先祖从阳朔县城明伦坊迁居大石寨村后,想必真的是深得“风水宝地”之益,其后裔繁衍生息得枝繁叶茂、人文荟萃。

因“顺风顺水”,迁居到大石寨村的朱氏人口不断增多;亦因人口众多,大石寨村朱家除在本村开垦田地、筑屋扩村强势发展外,还分别移居到阳朔县白沙镇的夏棠寨村、遇龙桥上村、遇龙桥背村、石磨岭村、岩塘村和金宝乡的金宝街等地开枝散叶。至年底,除留居大石寨村的近朱氏后裔外,从大石寨村迁居出去而繁衍的朱氏人口已远远超过了留居人数。这些从大石寨村迁居出去的朱氏后裔,他们对大石寨村都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感恩之情,因为其深知他们身上至今仍承载着大石寨村的山水灵气……

(大石寨村风光)

大石寨村代有人杰,尤以“掌官章”的文人众多。古代曾有朱华国中选贡、朱缉亨中拔贡……新中国成立后,大石寨村先后有近30人在*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从事教师职业的就有朱芳芝、朱芳荃、朱芳庚等12人。其中朱芳芝曾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桂北游击队战士,朱芳荃曾在解放初期任宜山县(现为宜州市)县长。该村现仍有许多活跃在不同岗位上的骨干精英,如:朱继金,获得中国人民解放*第三*医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广西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长期从事心脏疾病的救治研究、为广西著名心脏病和急救专家;曾获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或主持国家攻关课题、省部级课题各3项,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专著编写3部。

(朱继金:广西医科大学教授、博士)

朱芳森,曾在中共阳朔县委宣传部任职,现为广西诗词学会、广西散曲学会会员,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阳朔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已创作诗、词、曲多首,有作品收入《网络诗词一百家》《中国作家大辞典》《当代中华诗词库》《中国当代散曲》《广西散曲》等多家刊物和选本,著有《红森林诗词曲集》;在参加全国各地诗词联比赛中曾多次荣获大奖。

(朱芳森《红森林诗词曲集》)

传承,古道古渡古寨:古韵新篇

古、现代岭南地区有一条联结中原的古道称为苍梧大道,这条古道在秦始皇开发岭南时便有雏形,成于唐宋,兴于明清。在尚未兴建遇龙桥前,古道有一段走向为:从临桂六塘进入阳朔葡萄至白沙遇龙堡下旧县、朝阳寨后,过双流渡前往高田进荔浦而达廉州(现合浦县)、安南(现越南国);自明代兴建遇龙桥后,古道不再走双流渡过遇龙河,而是从遇龙堡的遇龙桥过河后,经犀牛塘、马留湾、川山底、大石寨等村寨下高田进荔浦而达廉州、安南。古道的改道,带动了大石寨村的发展兴盛,该古道因民国时期开辟桂(林)阳(阳)公路后方才逐渐废弃,现在仍有当年古道的诸多遗迹。

(大石寨村残存的古道)

(高田镇珠头山村连结大石寨村的古道)

大石寨村前有一古渡称仙人渡,因渡口东岸有仙人山(或称观音山)而得名,是数百年来人们从大石寨村就近过遇龙河的重要津渡。年村民集资、*府支持架设了一座长60米、宽5米的钢混平板桥,取名“仙渡桥”,从此才结束了在渡口撑船过河的历史。

(大石寨村仙渡桥)

(仙人山或称观音山)

大石寨立村时最早建的三大间泥砖瓦房还残存少部分于后山根(现村民朱名武居住处),至今已有年历史了。村中尚保存的“一栋四大家”颇有气势的桂北传统民居,青砖、马头墙、小青瓦、坡屋面,从中可见当年大石寨朱家的富庶与兴盛。这些有近百年历史的民居自南往北排列,第一、二家是朱得崇于民国17年(年)所建;第三家是朱得嵩建于民国37年(年),第四家也于民国37年由朱锡琳所建;另一栋独立的青砖瓦房是朱锡球建于民国末年。

(相传大石寨立村时遗存的部分房屋)

(大石寨村现存部分古民居)

因为富庶,亦因为清末乱世,大石寨富户朱一彦于清道光28年(年)便在村后天门山(亦称元宝山)筑有一寨称天门寨,以避兵灾匪患。民国十年(年),朱得嵩、朱得崇等13人又捐资共毛(1毛即1块银毫、10块银毫相当1块银圆),将天门寨扩建、加固。年7月8日,阳朔朱氏的几位宗亲朱锋、朱继有、朱付生、朱继雷、朱竹林等,对天门寨进行了踏访,得知该寨现在保存基本完好。

(阳朔朱氏的几位宗亲到天门寨踏访)

天门山海拔高度约米,在大石寨村后的群峰中应是最高的,“与上天之门最近”,天门山由此得名。天门寨筑在天门山山顶处,上寨之路非常险峻,几乎都是悬崖绝壁,自下而上分别在4处仅容1人攀爬而上的地方筑有寨门防守,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格局便形成了。除二门已坍塌外,一、三、四门的大部分建筑尚存,保存最好的是第四门,在四门门洞内左侧石块上刻有朱得嵩、朱得崇等13人捐资建寨情况及时间。第四门内至山顶约有余平方米相对平缓的坡地,可能就是当年上寨之人的安身、避难处了。据传,在“躲绿林”“走日本*”等灾难发生时,天门寨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天门寨全貌)

(天门寨登寨道路)

(天门寨头门)

(天门寨二门)

(天门寨三门)

(天门寨四门)

(天门寨四门内捐资石刻)

天门寨至今仍在造福着人们。一方面它传承着当地村民团结奋斗、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的精神;另一方面它给人们提供了一处观光赏景、拍摄的绝妙地方:登上天门寨,可看到寨前约15公里长、闻名中外的遇龙河风光……寨后群峰似笋、错列在大嵅、天门嵅、菜木嵅、下嵅、民生嵅……等众多山嵅中,郁郁葱葱,令人心旷神怡。

(天门寨风光)

“仙境飘香花织锦,渡头流韵水含情”这是大石寨籍诗人朱芳森为大石寨新建的仙渡亭所题写的楹联,亦是大石寨村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后发展变化的真实写照。看到村头河边的花团锦簇,看到村中的座座新楼,看到村中那两株参天的重阳木古树正在长出新枝,看到古渡口来往的车辆、游客穿梭不止……人们当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古老的大石寨村,正在合着新时代发展的节拍谱写新的篇章;亦是新时代的“掌上明珠”,正在焕发出新的诱人光彩!

(大石寨仙渡亭)

(大石寨村边绿化小品)

(大石寨古树)

(大石寨村新貌)

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掌上明珠大石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