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以天主教在广西沿北部湾地区的传播、扩散为例,试图揭示其传播、扩散的地理学规律。研究表明,天主教在环北部湾地区的传播分布基本上符合清末年间传教士先从沿海港口登陆,渐次沿交通干道向内陆地区扩散的点轴扩散模式。需要强调的是,涠洲岛以其地理上的闭合性特征在天主教进入广西初期扮演了弹跳板和插转台的角色,进而直接影响到广西沿北部湾地区天主教分布格局的形成。
关键词
天主教;涠洲岛;传播扩散;点轴模式;海岛效应
????????宗教地理学的研究,一直是文化地理学中非常重要却比较薄弱的方向之一。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也主要是关于一定文化区域范围内的宗教与其环境(自然的、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探讨。有关宗教的时空分布、宗教和民俗、宗教和经济活动、宗教和语言分布、宗教景观的时空分异等研究话题,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大的兴趣,这其中宗教景观的旅游开发则是旅游业发展热潮推动下新的研究热点。此外,以佛教为例证而进行的宗教区域特征,以及相关宗教区的划分,也有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但有关宗教文化传播、扩散方面的系统研究则相对不足。
作为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传统五大主题之一,文化传播(或文化扩散)一直以来就是文化地理学领域中的研究重点。外来宗教因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在其传播、扩散过程中经常呈现出与两种基本文化传播方式(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不尽相同的特点。研究所涉及的天主教在广西北部湾地区传播过程中,就因为涠洲岛这样一个有别于大陆地域系统单元的存在,使原本平常的宗教传播形式呈现出不同的传播特点和方式。简言之,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海岛扮演了外来文化在传入大陆之前一个中转站的角色,也使得宗教文化的传播表现出别样的特征。
广西北部湾沿岸的涠洲岛在天主教传入广西的过程中即充当了一次弹跳板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广西沿北部湾地区天主教分布格局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区域文化效应。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对天主教在广西沿北部湾地区传播、扩散的案例研究,不仅有益于丰富目前国内还比较薄弱的宗教地理学的研究,而且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类宗教活动的恢复和发展,外来宗教在国内外交往活动中日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广西天主教传播、扩散模式和特点的深入研究,无疑也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天主教与东正教、基督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的三大派别,亦称“公教”、“罗马公教”、“加特力教”。早在唐贞观九年(年)和元朝至元三十一年(年),基督教就曾两次传入中国,时称“景教”和“也里可温教”,均持续一两百年便销声匿迹。直到明万历年间,天主教耶稣会士到达澳门,以澳门岛为基地向内地传教,历时余年。这次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时间较长,范围更广,从广东沿海向直隶、山西、湖北、江西、贵州、广西等内陆地区辐射开去,直接影响到天主教在中国分布格局的形成。
广西位于中西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前沿,又与东南亚地区为邻,在我国与西方诸国的交往中受到的影响较大,也是接受天主教最早的地区之一。而以涠洲岛、北海为喉口的广西沿北湾地区因地理位置独特,成为外来文化传播的重要门户和天主教向广西内地传播、扩散的三个重要据点之一。本文拟从近代广西天主教的传播格局着手,从时间演进和空间推移的角度,描述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分析比较各堂口的形成及教区的调整过程中,试图对广西沿北部湾地区天主教传播、扩散中产生的海岛效应与点轴模式进行说明,以期为宗教文化地理的研究提供来自港口—腹地这一视角的案例。
本文论述的空间范围为自然地理上的广西沿北部湾地区,指以广西南宁、防城、钦州、北海四个城市为依托,以南宁为中心,分别向东南和西南延伸形成的扇形地域;时间上限从年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会士马赖神甫从贵州进入广西西林传教到现今。
二天主教在广西的发展
2.1天主教进入广西初期(—)
从广西天主教的传播史来看,天主教在广西的传教活动有三次。第一次是明万历十三年(年),意大利耶稣会会士罗明坚带着翻译和两名中国随从由广东肇庆来到广西桂林,企图开展传教活动。由于得不到广西当局的信任,不久就被驱逐出广西。此次活动在广西未留下任何影响。第二次是清顺治四年(年),奥地利耶稣会会士瞿纱微随葡萄牙*队从澳门到桂林,援助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抵抗清*,随后留在宫中传教,还为永历帝嫡母王太后,生母马太后、新生太子等宫中50人施洗。顺治九年(年),清兵再攻桂林,永历帝西逃,瞿纱微在撤退途中为清*俘杀。天主教在广西的这两次传教活动,都是短暂、零散和个别的,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因而未能在社会上留下太多痕迹。
天主教在广西的第三次传入则完全不同于前两次。它是奉罗马教皇旨意,在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的直接组织下,有目的、有计划的传教活动。清道光年间,罗马教皇把广西列入其传教范围,统一了领导。道光十八年(年),罗马教廷传信把广西的天主教事务交给巴黎外方传教会直接管理,由巴黎外方传教会香港办事处的法国神甫李莫瓦领导。李莫瓦连续派出传教士前往广西活动。然而,由于广西当局的不容和人民的反对,传教士们一一失败而归。咸丰二年(年)李莫瓦又派出法国籍神父马赖前往广西传教,马赖改变了前几位传教士的路线,他不是直接只身潜入广西,而是取道贵州省。在贵阳得到法国籍神父李万美的帮助下,于咸丰四年(年)装扮成当地人,随几位贵州天主教徒往广西探亲,从而顺利地进入广西西北部的西林县,四处宣扬天主教教义,并赠药治病,一些村民被马赖说服,成为广西最早的一批天主教徒,西林县的刘家屯、常井村成为传教基地,这是天主教进入广西的开端。
但是,咸丰六年(年),发生了西林教案,马赖神父在教案中丧生,其他外国传教士进入广西的活动一度停止。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七年(年),法国打着“保护圣教”旗号,与英国联合,组成英法联*,向中国兴兵。其后与清*府签订了不平等《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凭借条约里规定的外国传教士可以在中国自由传教的特权,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又重新开始了进入广西的活动。他们分为三路,从三个方向进入广西。一路沿着马赖走过的路线,从贵州进入广西西北部的西林、西隆等州县;一路经广州进入广西南部的灵山、涠洲岛等地;一路经广东省肇庆进入广西东部的梧州、苍梧等地。本文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第二条路线的传播、扩散过程。
2.2广西沿北部湾地区天主教格局的奠基(—)
第二条路线是天主教大规模正式进入广西三条路线中最早的一条,它又可细分为两条不同的传播路线,一是广州到灵山线,一是广州到涠洲岛线。因此,灵山和涠洲岛成为天主教在广西沿北部湾地区的两个最主要的传教基地,并由此进一步向北海、合浦、钦州、防城等内陆地区辐射开去。巴黎外方传教会进入广西南部沿海地区始于清咸丰八年(年)。在此之前,广西灵山县坪心乡曾有村民在广东肇庆入了天主教。他回乡后,向村民宣传天主教思想,带动一批村民信教。他还到广州请来了神甫。正在广州传教的法国籍神甫圣梅被请到坪心乡坪地塘村建教堂传教,很快使此地成为一个传教基地。
天主教传入涠洲岛则是另一种情形。涠洲岛位于广西北海市正南方北部湾海面上,其北距北海市区21海里,东距广东雷州半岛52海里,西距越南鸿基市海里,南距海南海口市84海里,自古以来就是北部湾海上交通要冲、海防要塞。本岛面积24.98km2,是我国北部湾地区最大的岛屿。涠洲岛因地理位置特殊及属海防要地等原因,有人定居垦耕的历史,从明万历六年(公元年)至今仅余年。清朝康熙元年至嘉庆十一年(公元—年),当朝统治者以海盗出没频繁为由,涠洲居民三度被迫内迁,树碑封禁。咸丰末年(公元年)有内地人名因避战乱,不顾艰险和官府之禁,来岛定居。同治六年(公元年)重开岛禁,移雷州、廉州船户客民于岛上,荒置数百年的海岛田庐重兴。
涠洲岛天主教徒则为来自广东的移民。当时,广东、福建等省一部分地方发生宗族械斗,有少数姓李、陈、*、邓、江、阮等客家宗族大姓受驱逐流浪广州,生活不能解决。当时在广州传教的法国文神父乘机向他们宣传入教,答应入教后,找地方给他们安居乐业。随后,文神父将一部分人留在广州,带领大部分人南下至遂溪,闻涠洲岛能居住数千人的消息。年由错士神父正式带领一千多人,租用帆船从雷州来到涠洲,到岛上居住。错士神父以贱价大量收买岛上土地,出租给教徒耕种,借以控制教徒,又组织岛上村民在村边筑起围墙,还购买了千余杆枪将教徒武装起来,以抵御海盗。年宗立神父从广州来到涠洲岛,进一步发展教徒。—年,英法两国联合抗议清*府对涠洲岛的干涉,年在法国的威胁下,清*府被迫宣布取消对涠洲岛的封锁,于是涠洲便建立起为外国操纵的行*组织。接着法国天主教会先后在盛塘、城仔、斜阳各修建教堂一座,涠洲岛遂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教基地。其中建于光绪八年()的盛塘村天主教堂,由钟楼、修道院、学堂、医院和育婴堂组成,总面积m2,为当时全国四大天主教堂之一。涠洲天主教堂当时属法国远东传教会广州天主教区管辖;而它又管辖高、雷、廉、防(高州、雷州、廉州、防城)区域内的12个县的教堂,成为雷廉地区最早的法国天主教基地。教会广纳教徒、广拥田产,势力很大。以后,法国天主教会又分别在城仔村和斜阳岛各建一处教堂。据民国《合浦县志·海防》中记述:“近来村基重辟,寓客四五千人都入教也”。而清人梁鸿勋在《北海杂录》中谈到“涠洲墩,乃一小岛,周围约七十里,在北海之东南百余里,……同治初年,广东巡抚蒋中丞(益澧),将曹涌客民派送至此开耕,而居民始事农业。法国神甫亦到传教,目染耳濡,习以成风,故居民约八千余,而天主教民又不下一千矣”。
宗教的形成及其文化内涵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关系。而宗教的形成,又往往会营造出独特人文景观,这些人文景观与宗教的信仰、特殊的氛围一道构成一种典型、特色和神秘的文化表征。涠洲岛上最具代表性的宗教景观包括教堂、墓地、风水林以及诸多表征性的仪式及氛围。岛上先后建立的天主堂和圣母堂,均为三层哥特式结合券廊式建筑,高大庄严雄伟,全部用岛上出产的火山岩石、珊瑚粒块及传统的竹木土瓦构造而成。晚上或周日的礼拜时间一到,盛塘和城仔以及周围信教的村民便会聚集于此,颂经唱诗,享受与上帝之间的心灵交流。岛上至今还保留着在圣母升天那天,一年一次的抬圣母像出游的习俗。而位于盛塘村东北面的临海林地里,有教会专门为教徒买地设立的墓地,白色的十字架林立,庄严肃穆。
年,法国巴黎对外传教会在北海成立天主堂,本任神父为法籍包神父,属广州天主教区领导。随着教徒增多,民国11年(年)成立北海天主教区,由巴黎传教会直接领导。主教府最初设在涠洲岛天主堂村(今盛塘村),由于海岛交通不便,后改设在广州湾(今湛江市)。两年后,由广州湾迁到北海红楼圣德修院左侧,是当时广东七大教区所在地之一。
北海原是廉州合浦县一个滨海的小渔村,清道光年间,为合浦“靖海”团局驻地,咸丰初年,为珠场司衙署驻辖。从明朝初年起,由于采珠活动频繁,北海湾是珠船避风的好场所。而自清乾隆起,渔业发展,广东沿海各县和雷州等地渔民流寓到此捕鱼的渐多,内地商贾亦逐渐到此地落户,北海渐成为渔民、商贾的聚居点。清嘉庆末年至道光年间,北海已是“商贾辐辏,为海舶寄碇之所”,所有云贵等处货物都绕道广西横州支河运往香港、澳门,促成了北海贸易的兴起和繁荣。同治二年(年),清*府准许英国轮船暂时停泊北海。年中英两国签订的《烟台条约》规定:“随由中国议准在湖北宜昌、安徽抚湖、浙江温州、广东北海4处添开通商口岸,作为领事官驻扎处所”。年4月2日北海正式开埠。同年,以法国、德国、英国为代表西方殖民势力大量涌入北海,争先恐后在北海建立领事馆、教堂、海关、医院、学校等,北海由此出现了大批洋人建造的西洋建筑。
涠洲岛海禁的解除以及北海的开放,使岭南西南海滨,尤其广西北部湾的沿海地区有了自己的贸易港口,这些港口借助其特有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海上通道上的优势,在经营沿海贸易的同时,也成为广西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事实上,直到年之前,北海镇及其所属的合浦县一直直属广东省管辖,这种行*地域管理上的作用力,也使涠洲、北海与广州文化存在一定的共同性。从大的区域来看,两地均偏处东南一隅,远离国家*治经济中心,主流中原文化的辐射影响比较微弱;廉州、雷州北面为罗阳山、六万大山、云开大山、云雾山所环绕,这些山地海拔均在千米左右,在古代阻碍了与内地的交通联系;而在这些山地以南则为地势低缓、平坦肥沃的盆地与滨海地带平原,河网密布,港口众多,自古以来便利的水运成为族群往来、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通道。地理位置的接近与自然环境的相似,也使两地构成一个相对独立小环境,区别于桂北粤东地区与内地的交流频繁,而是更习惯于面向海洋,善于接受外来文化,思想开放,兼容并蓄,具有浓郁的海洋文化风格,非常有利于两地之间移民的迁徙、族群的互动及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影响,也为广西沿北部湾地区天主教分布格局的初步建立奠定了自然及文化基础。
2.3广西沿北部湾地区天主教格局的形成(—)
宗教地理学认为,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的便利与否,决定了它对宗教传播、分布的影响程度。我国东南沿海、沿江平原地区,尤其对外通商口岸则成天主教、基督教在我国的较早传播地和进一步向内地传播、扩散的基地。与商业贸易的发展促使市场向腹地进一步推进一样,广西沿北部湾地区的天主教传播、扩散分布格局也基本上遵循这一点轴扩散规律。天主教在涠洲岛登陆建立传教基地后,主教府先沿航线东至湛江,两年后向西迁至北海,接着以北海为据点渐次沿交通干线向防城、钦县、合浦等内陆地区传播开去。
光绪六年(年),法国籍明神甫从广州入北海传教。五年后,天主教也传入了防城县。“耶稣基督教,向未至吾邑设教堂传教,可知居民当无入耶苏(稣)教者。惟近邻之越南国,自民国前二十七年,沦为法兰西殖民地。法人信仰天主教者也,特于与芒街接壤之罗浮村,及竹山圩、江平圩,各建天主教堂,(一曰加特力教堂),吸收教民。居民有所希冀欲利用之者、或因有事故欲藉为护符者,趋附之,然人数亦无多。在县城,亦尝试设道原馆,为传布天主教之企图。未几,以无所效而撤销”。从这段史料中可见,防城因与越南接壤,明清已有商贸往来,法人虽然借助地理区位的优势直接从越南进入防城传教,建立竹山天主堂和江平恒望天主教堂,但由于受中法战争造成的不利影响,以及法国传教过程中对宗教社会基础和宗教与社会变迁关系的忽视,在黑旗*故乡的老百姓对与法国有关的事物保持仇恨,因而教会的传教收效甚微,发展相对缓慢。钦县(今钦州市)因与灵山县毗邻,一些农村受坪地塘村天主教会的影响,在咸丰年间就已有了天主教徒,据《钦县县志》记载,为数尚不多,“钦人从洋教者尚少,思裕路之南,松桂庄之东,有天主堂一间。宜兴巷出竹巷之路,有额日五旬节圣洁会福音堂一间,余无闻焉”。直到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传教士在民国14年(年)正式进入钦县后,教徒人数方大增。而天主教进入合浦的时间则较晚。民国34年至38年间(年—年),巴黎外方传教会方才进入合浦县廉州镇、闸口镇、西场玉丰传教,建立天主堂。至此,“驻北海及附近北海者,该民数约三百名。连合浦属约三千八百名;灵山约共六百五十名;钦州、防城共约一千六百名”。
北海教区成立于民国11年(年),它从广州教区分离出来,其辖区分布在广西和广东两省,管辖高廉雷防(高州、廉州、雷州、防城)区域内的12个县,在广西境内有合浦(含北海、涠洲岛)、防城、钦县、灵山等四个县,曾有过58名外国籍神甫到北海教区传教。到民国38年(年),北海教区(广西境内)有教堂12座:灵山坪地塘、那隆新田坡、涠洲岛盛塘村、城仔村、北海、防城竹山、罗浮、江平恒望,钦县钦州镇、合浦廉州镇、闸口镇、西场玉丰等天主堂;外国籍神甫12人,中国籍神甫9人,教徒总数为多人。根据对北海天主教堂杨副神父的访谈和实地考查,目前天主教在广西沿北部湾地区的分布情况和建国时相比,增加了北海市天主堂、灵山伯劳、枟圩镇天主堂、浦北白石水镇天主堂以及合浦常乐镇、南康镇、石湾镇红棉村等简易活动点(表1),辐射范围有所扩大,文化影响力持续增加。
三天主教在广西传播、扩散的模式和特点
3.1传播模式的总结和分析
从分布的格局变迁上看,大体呈现出这样的轨迹:沿着便捷的交通道路,先从广州到灵山、广州到涠洲、涠洲到北海呈线性分布,构成三条点线结构;再以北海为核心点向防城、钦县、合浦等地区呈放射状的渐进扩散,构成一个交错的梯形网络格局图。这一天主教传播、扩散的发展演变过程,交织着英法势力的扩张与移民的迁徙的历程,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沿海以涠洲为中心、内陆以灵山为中心形成点线结构(—)。本阶段最大的演变就是涠洲岛成为早期天主教进入广西的重要基地,直接影响到其后天主教在北部湾地区分布格局的形成。在北海尚未开埠之前,涠洲岛的孤立封闭、远离大陆之条件,在这特殊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外来文化在正式进入大陆之前的一个中转站和插转台,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史蒂芬在《海岛地理学》中指出,孤立隔绝虽然常常使海岛远离*治权力中心,但在特定的时期,这种孤立隔绝也可能成为一种资源以供利用。作为一个远离大陆*治权力中心的海岛,涠洲除了拥有北上至北海、东可达雷州、西可抵越南的特殊地理位置外,另一主要功能是岛内拥有大面积耕地,可以吸纳安置大量人口的生存空间。传教士借助“重开岛禁”的时机,带领信教的广东移民大规模迁入,买地出租,修建教堂,传播教义。地理上相对闭合的海岛使天主教文化在此小范围内得到充分地存留、壮大,进而传播扩散,可以说,是海岛相对有利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机遇共同造就了涠洲岛在天主教在北部湾地区传播、扩散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及历史时期的“源”。涠洲岛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本身的文化特征,成为广西沿北部湾地区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因而清末天主教以涠洲岛为入楔点和传播枢纽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这是岛屿惯常充当海洋与大陆间的过度地和踏跳板角色使然。如16世纪末天主教在广东传播的第一阶段即以澳门岛为基地,转而进入肇庆和韶州等内地传教就是因为同样的原因。
第二,区域“梯形”结构的勾勒阶段(—)。北海开埠后,涠洲岛的优势地位渐被北海所取代,导致天主教在广西沿北部湾地区的分布格局由沿海和内陆兵分两路的点线结构发展,转变为从沿海到内陆并向四周辐射的交错网络结构,涠洲—北海—灵山三个中心节点构成的轴线与以北海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几条轴线构成一个梯形的点轴系统,而这一系统的中心部分基本上是由北海—县治—村镇—乡村四级节点通过交通线联结而成。而且,在早期城镇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天主教在广西沿北部湾地区传播、扩散的空间格局与交通线路分布走向基本重合,呈现出点轴扩散的线状分布特征。因北部湾沿岸地貌特征是江河纵横、港口众多,早期陆路运输不发达、交通联系以水运为主所致。而各级建置中心地多选址于交通方便、经济较发达的地方(如灵山、防城),再借助*治上的控制力,在文化传播中与水陆交通要冲一起(如涠洲、北海、钦州、合浦),充当天主教传播、扩散的中介点和联结点。尽管,传统的点轴模式中点多指各级中心地,是各级区的集聚点,也是带动各级区域发展的中心城镇,而轴则是在一定的方向上联结若干不同级别中心城镇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带,侧重于社会经济密集带的意义。但在北部湾地区天主教的传播过程中,以某几个中心点为宗教势力的积聚扩散源,又以相互间的主要交通连线为轴线形成主要的传播区域,进而成为类似与“社会经济密集带”的天主教实际影响区,其体现出的传播扩散特点契合了传统的点轴模式。
就天主教传入广西的时间而言,灵山和涠洲岛均属于早期奠基阶段,这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商埠开放格局有着密切关系。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广西沿北部湾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成为我国特别是大西南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西方文化(包括天主教思想)率先在这一地区传播,西方的语言、教育、宗教、医学、体育、音乐、习俗和观念,逐渐渗入当地人的思想意识当中,而体现在地方语言、服饰饮食、节庆民俗、农耕文化等方面的客家、疍家等地域文化依然独特多彩。广西沿北部湾地区正是在商贸活动、人口迁移、强权入侵等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中获得了多元的发展空间,既蕴含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又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多层次与多元共生的文化认同正是它的最大特点。
3.2传播特点解析
从下图的地域分布上可以看出,天主教在广西沿北部湾地区的传播、扩散具有如下四个特点(图1):
第一,天主教传入的早期阶段,绝大部分堂口分布在沿海、沿江、沿边一带,内陆较少。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进入广西传教的三条路线中,只有第一条选择从内陆贵州进入广西西林、西隆等州、县,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沿袭前人的路线及现有的传教基础;其余两条路线均为当时重要的海上交通航线或水路通道。在第二、第三条路线中的七个传播节点中,只有灵山偏于内陆,其余六个均为沿海、沿江或沿边。其中涠洲岛为北部湾海面上的交通要冲,北海、钦州均为沿海港口,合浦早在汉代即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防城则是与越南接壤的边境集镇;第三条路线中的传教基地梧州则为西江水运的重要枢纽。以上传教基地和扩散的节点都是基于重要交通位置或拥有较大的商品集散范围,并且与西方列强在岭南的经济扩张同步,从沿海或沿边开始,顺着重要水陆交通路线步步向内地传播扩散,进而奠定了天主教在广西沿北部湾地区的分布格局。
第二,就分布的密度而言,北部湾沿海一带天主教堂最为密集,且一个市、镇内有多座天主教堂存在。这与北部湾沿岸地区商埠的分布格局趋于一致,涠洲、北海、东兴三地因位于沿海、沿边的有利地理位置,成为联系周围村镇的商品集散中心,人口流动频繁,有利于教堂传播天主教思想和发展教徒。而内陆村、镇因为腹地范围过小没有多少发展空间,天主教文化从附近的中心节点传播至此力量减弱,而且当地信教的需求数量较少,尚不足以支撑建立太多的教堂,因此以设一座教堂为主,甚至有些村落就以一临时或固定的空房作为简易的活动点。
第三,从第二条路线的传播过程来看,天主教在广西沿北部湾地区的传播、扩散,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式空间特征。以灵山、涠洲、北海为三个核心区,逐渐向周边地区逐渐扩散,文化传播的作用和效力逐渐减弱,像水中波纹一样一圈圈向外推移直到消亡。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灵山和涠洲是天主教在广西沿北部湾地区的两个最主要的传教基地,是外来文化传播的重要据点,其传播的辐射范围构成天主教在沿北部湾地区传播、扩散的两个核心区域。其后,随着北海的开埠和海岛交通的不便,涠洲岛作为主教府的传教中心地位逐渐被北海所取代,北海以其便捷的交通区位与商贸重镇的优势,成为继灵山、涠洲之后进一步向内陆地区传播天主教的另一核心区域,至今仍为北海天主教区主教府所在地,而环绕其四周的防城、钦县、合浦等市、镇则成为受其辐射的影响范围。
第四,从扩散类型来看,天主教在广西沿北部湾地区的传播、扩散为迁移扩散和等级扩散的混合体。由于天主教文化的传播与人的关系密切,主要是通过传教士和教徒从广州到涠洲岛继而到北海及周边各地的不断迁移,天主教文化才得以不断传播、扩散开来,因而迁移扩散为主要的扩散方式。另一方面,天主教在广西沿北部湾地区各节点的传播上也呈等级现象,由涠洲到北海,再由北海到防城、钦县、合浦等县治,再到各个县治下的镇、村,按建置等级逐级往下传播,主要受城镇大小影响,与地理距离无关,属于等级扩散的类型。
“涠洲—北海”这种传播空间模式的转换源于涠洲与北海文化空间关系的演变。历史上涠洲、北海、灵山、广州属于同一文化区,即广府文化区,文化特质基本一致。地域相邻、人口来源相同,是文化特质趋同的最基本的要素,也是几地的文化传播得以处于同一系统内交流互动的内在原因。两地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依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发展起来的,因而它们可以成为天主教传播的中介或中心,却不能一直成为北海教区的中心,它们在天主教在广西沿北部湾地区传播、扩散的过程中扮演的是桥梁或通道作用。而北海借助区位优势成为北部湾沿岸最重要的商贸重镇,并且受广州文化源的影响,成为广府文化特质在广西沿北部湾地区最集中的地方,客观上具备了成为区域文化中心的条件,因而能够取代涠洲成为北海天主教区教府所在地。
四结束语
从年以来天主教在广西沿北部湾地区传播、扩散的演变历程与分布格局,可以看出其传播分布基本上符合清末年间传教士先从沿海港口登陆,渐次沿交通干道向内陆地区扩散的点轴扩散模式。其中,海岛文化所独有的封闭性、外源性、滞后性等特点,使海岛效应在天主教进入广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天主教在涠洲岛有限的封闭空间内得以生存和发展,并迅速传播、扩散,在北海商埠尚未发展成熟时,暂时充当了一个重要的传播核心节点,扮演了天主教进入广西初期弹跳板和插转台的角色,直接影响到广西沿北部湾地区天主教分布格局的形成,有别于一般的宗教传播形式而呈现出海岛效应的独特之处。而涠洲岛的解禁与北海的开埠成为天主教从南线进入广西传播的良好契机,带动了各传播节点的整合,推动了天主教从沿海向内陆的传播,奠定了天主教在广西沿北部湾地区的整体分布格局。
本文原刊于《人文地理》7年第4期。略有改动,注释从略。
作者:
??彭静(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研究所)
朱竑(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编辑:大水
作者:彭静,朱竑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联系/荐稿邮箱:ktw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