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海
周
报
《广西日报》年12月22日北海区域新闻
01PART北海头条从大山到大海生活越过越好
——北海市帮扶前卫农场异地安置移民扫描
本报记者蓝永前划重点“我儿子19岁,在南宁上大学,他们这一代比我们幸福多了。”谈及异地安置移民20多年来的事,广西农垦前卫农场二工区管理员韦英豪幸福满满,“融入了北海当地的生活,不仅摆脱了贫困,还给下一代带来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韦英豪和他的老乡们,分别于年、年、年从东兰县搬迁到位于北海市铁山港区的广西农垦前卫农场,异地安置的移民中有壮、汉、瑶、毛南4个民族,当年的人,如今已经增加到人。在民族团结和精准扶贫等多项*策扶持下,移民群众从大山到大海,开创了美好的生活。
01生活变化,今昔两重天12月18日,记者驱车来到北海市铁山港区。在进入广西农垦前卫农场时,看到一排排楼房整整齐齐。“这些漂亮的房子,都是安置异地移民的。”陪同记者前往采访的北海市扶贫移民局后期扶持科科长李昌健说。
“我在场里做管理员,每年有9万元的收入,老婆在附近的工厂上班,一个月有多元,她还租用农场20亩地种甘蔗,今年我们家收入30万元没问题。”韦英豪告诉记者,他一家三口,有一栋3层半的楼房,多平方米,还有两辆小车。
今年48岁的韦*灵是四工区区长,女儿前年大学毕业,在医院工作,儿子学汽修专业,去年毕业后在场里开勾机。“年我们搬迁后,女儿转学过来,先是在铁山港区上小学,然后到北海中学就读,后来考上护士学校。”韦*灵说,如果在老家,就没有这么好的上学条件了。
今年67岁的韦宝贤,建了两栋楼。据韦宝贤回忆,当年在东兰县,一家人只有4亩玉米地,平时只能勉强糊口。移民到北海后,分得13亩地,一路做下来,又承包了一些地,共22亩,现由年轻一辈打理。他每个月有元退休金,每天只管接送孙辈上学。现在两个儿子都在附近企业上班,收入稳定,除了建房,还买了汽车,一家人生活无忧。
广西农垦前卫农场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修文介绍,目前东兰移民群众已建栋楼房,77%的移民都住上面积80平方米以上的楼房,部分移民家庭拥有私家小汽车。年,移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1万多元,比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万多元多元。
02*策倾斜,帮扶渡难关“我喜欢坐在家门口的门坎上,和过往的邻居闲聊。”72岁的*仲立很健谈,他家楼房紧挨农场大门,迁到北海已有26年,若非“乡音难改”,他和当地人无异。
回忆起当年的经历,*仲立感慨颇多。“语言不通,生活习俗不同,没能很快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中,而且当年只会种植玉米、花生等农作物,对经济作物种植一窍不通。”*仲立当初的感受和多数移民群众相似。
初来乍到,移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重重。“他们的情况,扶贫办和农场领导班子,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李昌健说,为稳定移民群众思想,当地干部多次召开座谈会,走家串户地与他们拉家常、促膝谈心,坚定了他们的信心。另外,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优先倾斜、田地租金上每户每年享受5亩土地比本场职工少上交承包金50元、田地承包的分配方案也优先分配移民群众,各方面加强对移民的帮扶力度。
在当地*府、农场广大干部的关心和鼓励下,移民群众向老职工学习,积极参加种养技术培训班。农场还在生产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垫支肥料、农药、种子、生活费、机耕费等生产物资和生活资金,种植甘蔗中有困难的移民,农场还为他们担保贷款,以解燃眉之急。在各方关心下,移民群众勤学勤劳,种养技能很快得到了提高,产量和收入也有了提高。
“他们富有团队协作精神,农忙季节,他们组成团队互相帮忙,不怕苦不怕累,脏活累活他们都愿意干。”郑修文说,移民群众的拼搏精神令人感动。据统计,年劳作均收入2.88万多元,东兰异地安置移民劳作均收入达到了3.67万元。
04组织关怀,保障暖人心移民搬迁到来后,与农场老职工一样,实行家庭农场承包责任制。目前,移民群众中有8人为农场职工,3人为农场管理干部,与农场公司员工及家属同工同酬。移民耕种土地面积共.3亩,人均耕地面积2.76亩,高于周边群众的田地面积。
在当地*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符合农村最低生活补助的移民群众纳入了享受农村最低生活补助对象;为异地扶贫安置东兰移民人办理铁山港区城乡居民医保,在周边工厂上班的97人购买了职工医保,解决了他们病有所医的后顾之忧。也为部分适龄人员办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解决他们老有所养问题。
20多年来,由于东兰移民已经融入并适应了北海当地的生产、生活习俗,移民群众和当地居民团结融合。适龄儿童入学在当地所在学校就近入学读书,目前已有18人考上了大学。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移民群众感恩在心。年铁山港区委宣传部举办“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线上活动,移民群众载歌载舞,展现少数民族风采,促进了民族团结,民族文化和优良传统也得到了传承。
2海城区:
共建共治共享激发社区治理活力
近日,一个由“候鸟”老人组成的志愿服务小分队赢得周边市民点赞。他们正在北海市体育路沿街商铺“巡查”,督促商户落实“门前三包”,对随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进行劝阻、引导。
该小分队由北部湾社区多名“候鸟”老*员等组成。据北部湾社区负责人介绍,针对小区“候鸟”族较多的特点,依托*员活动中心,建立小区“候鸟”*员之家,让“候鸟”*员发挥余热,更好地联系和服务大量的“候鸟”老人,促进小区治安管理。
这是海城区发挥基层*组织的先锋作用,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提升群众安全感、幸福感的具体行动。
海城区打造“红色小区*支部”,选派*员民警挂任网格警务区*支部“第一书记”,推行*员“双报到”制度,将企业*员和小区业主*员全部吸纳入支部进行统一管理。目前,共创建“基层*建+社区警务+N”示范点16处,覆盖居民1.9万余户,7.5万余人,并示范带动创建“无传销小区”个,基本消除传销人员成群聚集等现象。
同时,完善联动机制,形成防范化解合力。组建由小区*员组成的“*员先锋队”、由小区居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由社区民警、物业保安和小区居民组成的“义务巡逻队”三支队伍,在*员民警“第一书记”的带领下,组织开展“N”系列活动——开展义务治安巡防、*策宣传、流动人口管理、矛盾调解等工作。目前,共组建先锋队、巡防队、志愿者等队伍72支,义警队伍8支,带头参与小区防范、治理,有效减少各类案件发生。
海城区还依托信息化,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推动智能化,研发“智慧小区”平台、安装智能监控系统等,实现智慧安防。(记者/覃鸿图)
3图片报道近日,数千只反嘴鹬在合浦县沙岗镇七星岛出海口飞翔,场面壮观。近年来,合浦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每年秋冬季节,成千上万只野生鸟类前来过冬,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黑脸琵鹭等。冯国庆/摄
4图片报道由中铁二十局承建的北海市西村港跨海大桥,目前西引桥箱梁已架设完毕,两个主墩下塔柱和引桥下部结构即将完成,下个月将开始钢箱梁安装施工。蒋礼宏/摄
5北海实现“主席质量奖”零突破
12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府发布表彰决定,表彰第五届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质量奖获奖单位。其中,中国石化北海炼化有限责任公司被授予“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质量奖”。至此,北海实现该奖项“零的突破”。
一直以来,北海市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大力实施“质量强市”“品牌亮市”战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推进质量工作成效突出,获得自治区*府予以督查激励通报表扬。北海市市场监管局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通过*策引领、精准服务等方式,积极培育和动员企事业单位参加各类质量品牌奖项申报评选,鼓励和引导各行各业树立“质量为先、品牌至上、标准引领”的生产经营理念。并出台实施《北海市质量品牌奖励办法》和《北海市标准化资助奖励办法》,对获得*府质量奖、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参与国家标准制定的企业和组织进行表彰嘉奖,鼓励企业加强质量建设,有效提高了北海企业的品牌意识和管理绩效。
年以来,北海市累计对46家获奖单位颁发万元奖励。其中,合浦果香园食品有限公司、北海富丽华大酒店有限公司等24家单位获质量品牌奖励,合计奖励万元;北海琛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合浦县惠来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22家企业获标准化资助奖励,合计奖励万元。(记者/蓝永前通讯员/周旋)
6北海举办青年创业创新大赛
12月18日,由北海市委人才办、共青团北海市委员会等11个部门联合主办的“青创杯”北海第五届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决赛暨颁奖仪式圆满落幕。本次青创大赛现场观众人,线上观众达到10.74万人。
本次决赛项目共8个,参赛选手通过8分钟的项目路演,6分钟的问答和1分钟的创业梦想阐述,向现场评委展示了项目科技含量、创新程度以及带动就业效益等内容。最终,北海鲜渔一步食品勇夺桂冠,获得5万元奖金。
北海市“青创杯”大赛自年开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今年大赛持续深化“以赛创新”“以赛促训”“以赛孵化”,聚焦“科技化”“实训化”“成活率”,引导企业响应强化科技赋能要求,吸引44项专利或软件著作权同台竞技,指导个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登记。(记者/蓝永前)
7脱贫户的“特殊账本”
“我们的每一项产业发展,每一项*策福利,都离不开*的扶贫*策。感恩的话说不完,我们就把他记到本子上,让孩子们记得,让乡亲们看见。”脱贫户*祖玖有一本“特殊账本”,记满了对*和*府的感恩之情。
*祖玖是曲樟乡井山村脱贫户,家中有4人,致贫原因缺土地缺技术。在帮扶干部的鼓励下,*祖玖多次参加种养培训班,通过养殖阉鸡、生猪等,实现脱贫致富。同时,*祖玖还传授养殖技术给其他村民,帮助带动6户实现脱贫。
今年以来,合浦县发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扶联系人的作用,宣传发动脱贫户积极争当脱贫攻坚“明白人”,帮助他们算好*策账、收入账、实惠账等,实现困难家庭有知*策、明受益、感*恩的“明白人”。
“多亏了*和*府的好*策,让我们家的日子有了盼头。”12月14日,王才庆说起自己的脱贫故事时,颇为感动。王才庆是沙岗镇下屯村脱贫户,家里5口人,于年脱贫。他与妻子杨子英均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和糖尿病,其中王才庆病情较重,医院进行肾透析,高昂的医疗费用成为沉重的负担。夫妻二人自年10月至年9月间的医疗费用为14.8万元,报销医疗费用14.4万元,报销比例高达98%,减轻经济压力。如今,王才庆的3个儿子在外务工,家里还建起三层楼房,生活越过越好。(本报记者覃鸿图通讯员吴秀晓)
8海城区:
企村结对帮扶产业发展
“我们辖区有4家民营企业帮助困难群众销售农产品,销售额超过0万元。”近日,北海市海城区委常委、副区长徐富诚说,今年以来,该区大力搭建平台,引导辖区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
海城区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一方面,启动“企、村”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辖区17家企业为13户完全没有劳动力的贫困群众募捐39万元,并将捐款作为股金入股企业,使每户每年获得0元收益。另一方面,引导辖区民营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北海市全满康餐饮配送管理有限公司和北海市赤彩田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将赤西村沙沟垌亩农田打造成集农业产业、乡村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农业基地,并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脱贫户创业就业。
海城区大力推动电商企业建立扶贫产品销售平台,由生产企业规范生产、*府择优推荐、电商企业宣传推介和统一销售,实现产销无缝对接。
海城区还在赤西食用菌产业示范点设立扶贫车间,并协调市工业园区、海城区海洋产业园、合浦工业园区企业搭建用工平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辖区21家企业与21个村结对帮扶,因户因人设岗,就近安置农户就业。(*娴)
09铁山港区:
鼓励企业开发扶贫就业岗位
“目前有50多名脱困户在厂里工作,分布在生产线、仓库、叉车等岗位,月薪元到元。”12月17日,信义玻璃(广西)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易*平告诉记者,公司为铁山港区提供就业岗位余个,优先解决脱贫人口就业。
近年来,铁山港区推行“招商引资+就业扶贫”模式,由*府牵头与进驻企业签订就业帮扶协议,通过给予税收优惠、社保补贴、带动就业奖补等方式,鼓励企业开发就业岗位,吸纳脱贫户就业。
铁山港区还通过打造“临港工业就业服务站+港区企业招工在线+村级就业社保服务站+贫困户”的“一线两站”临港工业就业平台,推动42家临港工业企业开发涵盖机械、运输、保洁等工种多个就业岗位,连接42个村级就业社保服务站,面向铁山港区户脱贫户招聘,形成企业出岗、*府牵线、乡村服务、脱贫户就业的就业扶贫链条。目前,已就近解决多名脱贫户就业。
“我们把企业的招聘宣传资料,在村委及各个自然村进行张贴,并在村委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