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凌(福建冯梦龙研究委员会主任)
“七夕”(阴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古往今来寄托了中国人民许多美好的愿望。
观天象到命名“织女牵牛星”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对天文星象有所认识。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不通,个人要到异地进行考察,相当困难。但每个人都头顶着一个青天,面对日月星辰的无限变化,在长期反复的观察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学、气候学、地理学知识。于是古人开始给天空的星星命名,并将天空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织女”、“牵牛”二词见诸文字,最早出现于《诗经》中的《大东》篇:“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诗中的“织女”出现在“牵牛”之前,明显是天上两个星星的名称。
在我国古代星官体系中,牛宿星官由6颗星组成,位于银河的东岸,像两个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点,不过上面的那个三角形更大一些,亮一些。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于黄道上,这几颗星组成了一个头上有两角、却只有三只足的牛,因此古人称其为“牵牛”。这头“牛”的南边有9颗小星,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线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于灌溉农田。牛宿的东面紧挨着的是“罗堰”3星,是类似水库的水利设施。“织女”3星则位于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织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仅次于“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称为“织女星”。古人还观察到,每年七月夜间的星辰在天空最为明亮,牵牛、织女二星相距又较近,且以织女星最亮。上述星星的构图想象和命名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人以农耕为主的视角特征
关于牛郎织女的天文星空区域对应地上地域分野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今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文献记载了牛郎织女星区对应岭南地域分野
牵牛星、织女星变成夫妻和“七夕”的出现
牵牛星、织女星的拟人化的命名,一开始就寄托了中国古人“男耕女织”的朴素理想。后来这两颗星在古人想象中逐步演变成了一对夫妻,也是情理中之事。
《史记》载:“三星,在天纪东端,天女也。”《后汉书·天文志》载:“织女,天子真女。”《焦林大斗记》载:“天河之东,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谓之织女。”织女星是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恒星,故人们(观星象者)对她的